旬阳六“坚持” 稳步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
旬阳县抓住陕南移民的政策机遇,把避灾扶贫搬迁摆在全县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坚持把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推动全县避灾移民工作全面推进。
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规划。该县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紧紧围绕“推进旬阳县改市、建设安康副中心”、“做强万人集镇、壮大千人社区”的总体目标进行谋划和布局,结合县情,确立并实施“三区十镇百社区”移民搬迁工程,以大县城的三个移民新区为重点,以10个万人集镇为补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推进跨区域搬迁安置,引导有条件农民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实现城镇化。按照全县避灾移民搬迁十年规划,将建设100户以上小型安置点90个,500户以上中型集中安置小区10个,1000户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社区6个,实现搬迁群众5万人入城、5万人进镇、5万人留社区的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夯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多次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指导,亲自上手统筹谋划,解决建设过程中供地、水电路配套建设等具体问题。召开避灾扶贫搬迁专题会议,对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促进度滞后镇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并快速推进。各镇“一把手”精心实施项目,在搬迁户确定、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房屋建设等环节严格把关,坚持按政策办事,做到项目建设全程公开,程序合规。县、镇政府认真履行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主体责任和实施责任,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具体管。
坚持融入移民大盘子,实施项目捆绑。该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到项目围绕小区建、规划围绕小区编、资金围绕小区投,集中各类要素,推进小区建设。2011年至今,全县捆绑扶贫迁移、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道路工程、绿化造林、土地整理、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近4个亿,统筹安排使用,确保集中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设计、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
坚持减灾避险攻难点,推进均衡搬迁。该县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强弱势群体搬迁安置,在“三个集中”工作基础上,按照“村村到位、户户见面”的要求,对全县所有搬迁对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了搬迁对象的底子,按照“三年对象一次确定、分年轮换安置”的工作要求,精准确定安置对象。坚持“三优先、一突破”选对象,即:保证地质灾害区、洪涝灾害区和农村危房户优先搬迁。积极开展特困危居群众搬迁集中安置试点,突破特困户和五保户搬迁安置难题,稳步推进特困群众搬迁安置。实施五保集中供养安置和“50平方米、6万元包干”的交钥匙工程。在鼓励“能者进城镇”的同时,积极帮助“贫者能下山”,努力实现均衡搬迁。
坚持有土有业相结合,确保收入增长。该县围绕“搬得出、能致富、稳得住”的目标,坚持有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紧密结合,确保搬迁群众收入有增长,生活水平不降低。一是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促进创业。在城关镇草坪、白柳镇张湾、吕河集镇等大型安置小区,规划预留经营性用房、用地,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到园区企业就业、从事公共服务,发展商贸经济。二是与重点镇社区管理结合,促进就业。努力增加社区管理公益性岗位和小型工企业劳务性岗位,促进搬迁群众就业。三是与农业园区建设结合,壮大产业。把移民安置小区作为“农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工程,在仙河镇生态农业园、平定河生态农业园、双河生态农业园、红军红色旅游观光园等园区分别规划集中安置点。四是与“一区一策、一户一法”试点结合,促进增收。该县积极开展扶贫搬迁“一区一策、一户一法”试点工作,按照“扶持龙头、覆盖到户、集中使用、动态管理、滚动发展、保值增值”的原则,精准到户,综合施策,大力扶持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技能培训和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带资入企促就业、带资入社发展产业、建立基金鼓励创业的办法,促进搬迁群众致富就业。目前,甘溪镇滨湖小镇和红军镇红军社区试点正在紧张有序地组织实施,下步该县将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充分发挥抓点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全县脱贫工作进程。
坚持高效务实建机制,夯实推进措施。该县在工作落实中不断健全“四制管理”和“三纳入考评”,四制即:领导责任制,把避灾移民搬迁作为县级领导联镇责任制和科级领导岗位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定点包抓;定期会商制,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分析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解决制定推进方案和措施;分工负责制,由县搬迁办统筹协调,县级部门对口衔接,密切配合;检查督查制,加强工作督查,实行月查季评年考核,跟踪进度。三纳入即:将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县对镇对部门绩效考评、纳入县委政府督查、纳入监察部门效能监察。通过“四制管理”和“三纳入考评”,确保了全县避灾扶贫搬迁任务按期完成。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