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理是解决“垃圾围村”的有效途径,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农村却很难落到实处。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广西引导全区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和资源化。
分类处理机制逐步形成
在归夯屯,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农户在家里将垃圾进行分类,纸箱等可回收物拿到废品回收点卖掉,菜叶等投入沼气池沤肥处理,废弃的玻璃瓶、农药包装、灯管等有毒垃圾拿到废品回收点兑换生活用品。这些有毒垃圾达到一定量后,政府按每车3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由村民运到13公里外的同乐乡垃圾转运站,再由转运站派车送到县垃圾处理场进行科学处置。分类剩下的其他垃圾,则由村里的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到村头的垃圾焚烧炉焚烧处理。
“分类,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不仅改变了垃圾围村堵河的现状,还大大减轻了终端处理的压力。”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村寨工作管理局局长杨正格介绍说,同乐乡包括归夯屯在内的3个试点村屯,目前已回收农药包装物1500多斤、废弃玻璃瓶3.5万余支,村屯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正逐步形成。
因地制宜探索简易可行方法
与此同时,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龙拱屯这个地处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南麓的偏远小山村,垃圾分类处理也摸索出了简易可行的套路。记者在龙拱屯看到,每个农户门前都摆放着两个户用垃圾桶,每十户设置两个公共垃圾桶,均分为可回收、可焚烧两类。全村设立一个垃圾分类中转站,每个自然屯修建一个多功能垃圾池,兼备回收室和焚烧室。
在农户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后,村保洁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将可焚烧的垃圾焚烧处理,玻璃、塑料、废旧电器等可回收垃圾以及有毒有害垃圾分类堆放。堆满后,将可回收垃圾统一送到村垃圾分类中转站,有毒有害垃圾转运至乡垃圾回收站,统一进行处理。
不只是三江和融水,横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地区也在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或干湿分离,或按有机和无机分类,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还需在软硬件上下功夫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广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仍面临诸多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大的难题是村民长期养成的卫生陋习难改变,环保意识亟待增强。同时,农村环卫设施仍不完善,分类垃圾的存放、回收、转运、处置等环节运转不畅。
保洁员待遇低也是制约广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因素。以龙拱屯为例,保洁员每月补助250元,其中村里支付150元、政府补贴100元。村主任张勇对此很头疼:“工资太低,大家都不愿干,只能聘请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来承担。”张勇希望政府能提高农村保洁员的补助,特别是对资金难以自筹、很难请到保洁员的一些落后村。同时,各村应做好村民的自治管理,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长效化。如龙拱屯通过设立屯级理事会、清洁卫生儿童团,加强了村屯保洁工作的日常监督。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冯庆革表示,实现垃圾从源头上分类还要靠村民养成良好习惯。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如硬件方面,户分类垃圾箱的配备,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软件方面,相应奖惩政策、引导措施、技能培训等都要跟上。
据介绍,下一步,广西将重点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和资源化,在推进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处理的同时,建立废弃物回收体系。目前,广西相关部门正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兑换工作试点,在农村地区建设废弃物回收网点。同时,广西计划两年内建立500多个农村垃圾片区处理中心,完善农村垃圾终端处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无害化水平。(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