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城市设计步伐 着力解决“城市病”现象

25.03.2016  10:35
  城市设计在我国古已有之。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30余年中,城市设计在推动城市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城镇风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城市设计在规划体系中尚无明确定位、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城市设计作用的意识缺乏,城市建设出现了贪大崇洋、求怪媚俗、千篇一律、传统风貌遭到破坏等现象。   从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到今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都对城市设计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设宜居城市的切入点   记者:当前,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认识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何区别?   张大玉:目前,对于城市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专业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样。学界比较公认的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景观、风貌特色的设计以及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简单的理解,可以说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或研究。   城市设计与我们熟知的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关系密切,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比如建筑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单体建筑,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空间设计;风景园林,侧重于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自然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它的专业分工重在场地规划与设计;而城市规划,宏观来说是一种公共政策,它关注的是城市的功能关系,侧重社区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规划等。   记者:近两年,国家对城市设计高度重视。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张大玉: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强调“以人文本,执政为民”,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打造“宜居城市”也就成了重要目标。二是我国城市的风貌特色出现了问题,地域性丧失,同质化严重,“千城一面”。三是特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城市缺乏人性化,人文关怀不够。   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的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因此,无论是“宜居城市”的建设,还是“城市病”问题的解决,加强城市设计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   记者:我国的城市设计水平是怎样的?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大玉: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城市设计工作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作品。比如大家熟知的北京的798、上海的外滩和新天地、天津的文化中心等,都是城市设计的代表作品。   城市设计作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手段,将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城市中出现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以及特色缺失等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没有城市设计,其实与规划管控不到位、城市设计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等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意见》的贯彻实施,特别是有关城市设计的管理办法、技术导则的逐步推出,城市设计在解决当下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效遏制各种城市建设乱象、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的作用将会逐步显现。   当然,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用城市设计来解决城市的所有问题,它需要政府统筹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和建设单位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切实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创新是城市设计的灵魂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城市设计是好的设计?   张大玉:城市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设计方法和成果表达方式。对于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均开展了很多专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既有定性标准、也有定量标准。正是因为有诸如美学、艺术等非定量因素在里面,使得城市设计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样,对于一个城市设计作品,不同的人给出的评价意见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用一个好与不好来简单地评价一个城市设计。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我国的城市设计水平?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城市设计中传承与创新关系?   张大玉: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既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创作,也离不开必要的技术规范引导,更需要城市规划部门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管控。   对于当前的城市设计创作,我们既要反对和防止出现奇奇怪怪的建筑,同时也要避免平庸化,因为创新是城市设计的灵魂。城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过程,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包括城市设计在内的建筑评论的关注,尽快培养一批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国际视野的建筑评论家,来助推我们优秀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记者:《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如何加强城市设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您有何好的建议?   张大玉:城市设计人才队伍是决定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因素,如何加强城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我觉得应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继续教育层面。应通过多种途径对现有注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城市管理队伍进行培训。结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技术导则等的推出,加强对相关设计理论、技术及规范的培训,提高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定期组织新任市领导的培训,提高其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高校人才培养层面。城市设计的专业内涵决定了它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相比,具有更高的层次,甚至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国内外高校在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多定位在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层面,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来培养人才的高校还很少。   记者: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培养全国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加强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打算和计划?   张大玉:北京建筑大学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北京市共建的高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长期以来,学校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并分别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二级学科中设有城市设计方向,累计培养了几百名城市设计方向的专业人才。   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城市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为了探索城市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学校已于去年9月依托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城市设计方向的试点班,今年将继续试点,并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逐步优化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学校已于2015年11月成立了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目的是聚焦城市设计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和旧城更新、绿色城市和绿色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和数据库建设等前沿性研究领域,打造一个融高水平科技研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中心聘请崔恺院士担任中心主任、王建国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将围绕国家及首都北京的战略要求,积极承担科技研发与工程实践项目。近期,中心将重点做好“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组织申报工作,并力争将该中心建成一个服务北京、带动全国,聚集全球城市设计领域顶尖人才,引领全国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开放式研究中心。(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