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现罕见墓葬群 1名墓主人来自“朝鲜县”
考古人员在对发掘出的“砖棺”进行绘图。市文物局供图
考古人员对墓葬壁画加固。市文物局供图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为配合工程项目建设,考古人员在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村发现一处大规模墓葬群,经两次勘探发现古墓葬共计129座。目前还剩下54座墓葬没有发掘,北京市文物局计划到5月底、6月初结束发掘工作,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也同步开展。目前,这片墓地由专业保安24小时巡逻,还配有红外摄像头等高科技安保措施。未来是否原址保护有待考古结束后综合评估。
据介绍,这处新发现的墓葬群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村,地处大兴城区的西北部边缘,墓地所在区域原先为三合庄村址所在地。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为配合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改造区A、B、C组团居住及配套项目的土地开发整理,逐步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但是由于征地工作尚未结束,因此只是局部勘探。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经过7个月的勘探方结束,共发现古代墓葬129座。2014年10月1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古墓葬的发掘工作,受天气的影响,到2014年12月31日发掘工作结束,进入“冬歇期”。
据介绍,本次为期近两个半月的发掘,共清理古代墓葬75座,其中东汉墓7座,北朝墓2座,唐代墓葬33座,辽代墓葬33座。“墓地延续时间之长、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数量之多、墓葬形制种类和保存之完好,为近些年来北京地区所罕见。”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特别是,在辽代墓葬里发现了罕见的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石榴”壁画。
据了解,墓葬埋藏区受历史上永定河泛滥的影响,墓葬之上淤积了大量的泥沙,目前墓葬距离现地表平均深度4米,最深处7米。据介绍,这次发掘中通过地层的分布证实了永定河的泛滥主要是在金元时期,这为研究北京南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了依据。
同时,通过对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的考察,考古人员发现从东汉到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丧葬习俗深深地打上了“胡化”的烙印。同时,这一时间跨度也是古人的丧葬观念经历了由维护和彰显家族的权势和社会地位转向福佑子孙,昭示出日益世俗化的特点,这一转变特点,在本次发掘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具体重要发现
>7座东汉墓葬
呈现梯形“砖棺”特点
7座东汉墓全部为小型砖室墓,均为单人葬,墓葬特点是用砖做成棺的样子,因此又称为“砖椁墓”。墓葬均为平民墓,出土有陶器和铜钱等随葬品,该墓葬最大的特点是“砖棺”均为梯形,南侧宽,北侧窄,南侧高,北侧低,和现如今的葬具相似。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形制的“棺”具有“胡人”的丧葬文化因素(即汉人“胡化”)。这是本地区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间彼此交流、融合、学习的结果。这与历史上北京地区长期处于汉、胡杂居的社会现实是离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