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奥莉加“授之以渔”的“平凡”之路
中新社西安5月24日电 题:外教奥莉加“授之以渔”的“平凡”之路
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中国古代诗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杜甫,他的诗篇不少是伤感的,所以翻译时心情也会变得忧愁。”谈起翻译中国古诗词的经历,俄罗斯外教奥莉加说。
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外籍专家、教授,奥莉加·弗拉基米罗夫娜·杜布阔娃从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从事语言教育工作,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合作翻译了《唐诗选》《宋词选》《西安之旅》等多部文献和著作。
1992年,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迎来了中国留学生,奥莉加成了他们的俄语老师。“他们当时完全不会俄语,一开始学习进展缓慢。为此,我和同事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费了很多周折。后来学生们的俄语水平逐渐提高,我的心中也很欣慰。”
如果说遇到中国留学生让奥莉加与中国结缘,那么与汉语结缘则是因为中国学生的一个玩笑。“学生对我说,奥莉加,我们已经学会了俄语,而你还不会中文。”奥莉加笑言,那时她就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学习汉语呢?
带着对汉语学习的愿望,1998年奥莉加在烟台大学教学期间,开始与外国学生一起上汉语课。“那段时间从早到晚,我不是去给学生上课,就是跟学生一起上课。”奥莉加坦言。
正是对汉语学习的执着,成为她日后为俄中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基础。“我的‘路’比较平凡和简单,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不是教中国学生学俄语,就是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
疫情期间,奥莉加选择留校,每天通过网络给学生授课,班里学生的变化让她感受颇多。“他们在写作课上开始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变得更多去为他人着想,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己。”
聊起对唐诗与宋词的翻译之路,奥莉加表示,唐诗翻译资料的版本很多,关于每位诗人的介绍也都不尽相同,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找到最普遍、最固定、最普遍的提法。
“宋词的翻译资料很稀缺,《宋词选》(汉俄对照)出版前,宋词在俄罗斯虽有一定翻译和流传,但就俄中两国的文化互动交流来讲,宋词俄译篇目相当少,翻译工作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奥莉加说。
“汉语热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这在十五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奥莉加表示,对俄罗斯人来说学习中文最难之处在于要“换脑子”,中国学生学外语也面临着同样问题,要改变自己惯有的思维、思路,如果还保持自己的传统学习方式其效果就好比“小脚走路”。
“要是没有母语的知识,外语的学习肯定效果不佳。学习外语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奥莉加表示。
“你看这首词是十六个字,你再数数这个俄语版的是不是也是十六个字(词)?”奥莉加指着自己翻译的蔡伸《十六字令·天》笑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