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近期多起校园暴力事件 教师:学校重智轻德是主因
资料图
近来,华商报连续报道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引起巨大反响。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寻求合理解决?昨日下午,包括法官、律师、民警等在内的十余名专业人士共聚一堂,就此展开讨论。
家长:
教孩子在遇不法侵害时说“不”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都像小绵羊一样。”师欣是华商报此前曾报道过的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小雨的舅舅,他表示,他此前曾不止一次在网上见到过那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资料,其中的被施暴者几乎都是木然被动挨打。而在一些报道中,很多孩子们在谈及同学被打时也往往表现漠然。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师欣提出,针对校园暴力,从学校这个教育层面,应该着重正义感的培养,让孩子在自己或同学受到侵害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说不。
退休教师:
主要原因是学校重智轻德
74岁的郭老师曾任教西安环城西路小学,退休多年来,郭老师的关注点从未离开过学校和教育。“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太过于重智轻德,分数为王,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缺失。”郭老师表示,现在有的孩子不畏法律,有的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在受到伤害或者欺负时,也不去告诉老师,认为告老师是丢人行为。一些孩子对强者的畏惧超过懵懂状态的法律,从而向往并享受处于强者地位的快感。
郭老师认为,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也处于尴尬地位,社会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而校方和老师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之外,并没有惩罚权利,“建议学校增加惩罚教育。”
在校老师:
施暴者通过施暴证明自己“有能”
远东一中年级组长、班主任刘辉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诱发因素多而复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因缺乏安全感而成为弱者。
著名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西安远东一中副校长刘鹏表示,校园欺凌行为分为直接身体欺凌、直接言语欺凌和间接欺凌。欺凌现象的出现,高发于人类心理青春期中期(13-16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剧烈变化的关键期。欺凌他人的人群都处于同样的一个心理动机:对“无能”的消极补偿,这个人群都有物质生活或情感生活的不平衡与缺失,通过欺凌的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有能”。被欺凌者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经常会处于不合群、人际关系差、独立特行的状态,因此会引起“欺凌者”的关注。
民警:
法制教育应尽早介入
公安雁塔分局曲江派出所警长张卫厚表示,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多为受到暴力游戏、影视剧等不良因素影响后,往往在取悦异性或者展示其强者地位时做出施暴行为。学生家长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波动。而学校则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且应尽早介入。
相关阅读:
2. 斩断校园暴力不能只是呼吁
3. 14岁女孩遭欺凌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校园暴力
编辑:贾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