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10年调查:公务员始终是第一选择

01.12.2014  14:08

  

  10年来,公务员一直是求稳的大学生们择业的第一选择 CFP供图

  还有一个月,2014年就要过去。这一年里,你做出了什么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原因;每一个选择,也都将带来影响。也许有些影响,再过10年才能看到。

  从2005到2014年,整整10年,这段时间足以改变很多。如果你正巧在这个时间段大学毕业,没准,你毕业时做出的那个选择,在让你获得成功或者感到沮丧的同时,也让你成了新一个求职季里,更多的人准备效仿或者汲取教训的对象。

  现代快报记者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汇成几份“江苏大学生择业情况报告(2005—2014)”(2004届—2013届)。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0年间,选择去非公和中小企业的人维持在高位,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向;但是与此同时,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透过这对看似矛盾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就业选择日趋多样化,但是“求稳”,依旧是莘莘学子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选择。

  有人把每10年归为一个时代,或者这个十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可以被称为“稳一代”。

  变化

  扩招,扩招

  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2003年的求职季,媒体第一次使用了“毕业即失业”这样的评语。“天之骄子”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这几乎是教育从业者意料之中的事情。

  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159.68万人成了新大学生,这个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近50%,4年后,他们成了第一批不那么抢手的大学生。

  2004年,高校再次大规模扩招,增长率也接近50%。大学变庞大了,大学生变多了。

  过去10年里,享受到高考扩招红利与苦楚的,大部分都是80后,在当时的话语权之下,这个年龄段的人被预言为“垮掉的一代”。

  大学生不再那么金贵,“包分配”的神话早已远去,甚至有的时候,能找到一份工作都是幸运的。

  当大学生们降低眼界的时候,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唯学历论”已经渐渐不见了,能力与正确的选择成了更重要的砝码。以江苏大学生为例,从2007年开始,专科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研究生。而且,各个学历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工资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减少。

  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倒挂”.研究生们也开始面临10年前本科生一样的困境。

  “什么东西一多,就开始不值钱了。

  现实

  从找工作到抢工作

  理想虽丰满,现实更骨感

  海量涌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再求“好工作”,越来越精美的简历只希望能够抢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了奢求,“有知识的产业工人”被人提起,学校里听到的美好现实都变成了坚硬的骨头。遗憾的是,这种低姿态并没有减少现实的挤压。

  如果从历史来看的话,中国21世纪最初的10年一定会被铭记—这10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成长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然而,这十年也让中国人措手不及。

  2013年,“穿越”一词开始流行,有人在网上做了这样的调查,“如果让你穿越回10年前,你会对10年的自己说啥?

  “早买房。”这是一个最普遍的答案,90%以上的人都选了这个选项。确实,从2005年到2014年,是中国城市房价暴增的十年。而工资的增幅显然比不上房价的增幅。

  记者发现,2005年,南京房屋均价在全国排名第五,任志强称,从衡量楼市健康水平的房价收入比来看,南京位居全国第一。

  媒体经过计算后惊呼,南京人需要不吃不喝攒8年工资“”能买一套房。

  10年后,这样的惊呼十足可笑。2013年底,记者在购买江宁一套刚需房时,发现不吃不喝5年工资仅仅够最低30%的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