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魂魄毕世祥

12.01.2015  15:00

导读: 在藏区工作的30多年间,毕世祥跑遍了全州18个县325个乡镇,被称为马背上的干部。在高山峡谷间,他多次遇险。这次,他没能逃过劫难。

     在藏区工作的30多年间,毕世祥跑遍了全州18个县325个乡镇,被称为“马背上的干部”。在高山峡谷间,他多次遇险。据同事回忆,他出过3次车祸。第三次,他没能逃过劫难。在一段连人都站不稳的冰雪路段,他乘坐的越野车翻下山崖,往下翻滚大约70米后,他被甩出车子,再也没能回来……2014年11月,毕世祥荣登“中国好人榜”。
  
  “康巴冬月雪满山,壮士一去不复返,贡嘎巍巍哭我兄,大渡滔滔泪难干。”2013年12月17日,这首诗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这是甘孜州原副州长、现任南充市委常委的胡斌,献给因车祸辞世的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的悼词。2013年12月16日上午,毕世祥在基层调研途中,在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发生车祸,因公殉职。2013年12月19日下午,丹巴县城万人空巷,人们自发排起长队,为毕世祥送行,队伍足有10里。按照藏族的习俗,毕世祥的骨灰安葬在丹巴县章谷镇白呷山——他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2009年,毕世祥同志(右一)考察“帐篷新生活”设施生产情况。     在藏区工作30多年,毕世祥坚决捍卫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致力于推动甘孜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民计;他以“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教育活动为抓手,组建了5000余名宣教辅导员队伍,创新“1+N”宣讲方法,构建了全民参与的大宣教格局;他“舍小家、顾大家”,用宝贵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英雄赞歌。  
  
   1.甘孜人民:他教会我们“最好的松茸在书本里”
  

  甘孜州,就是那首传遍世界的《康定情歌》诞生的地方。康定,是甘孜州州府所在地。
  
  2013年12月19日,远在白玉县白玉河坡村的根秋绒布、罗陆两家人为毕世祥煨桑祈愿。毕世祥是他们的“干部亲戚”。“他比亲人还亲啊。”根秋绒布说,“得知亲戚不幸去世,万分悲痛,我们点上酥油灯,为他祈愿。” 由于康定县城地势狭小,灵堂设在甘孜日报社院内,花圈摆满了整个院子。来吊唁的各族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哭声持续了好几天。很多人感激地诉说他曾经“对我们的好”。 那几天,记者在康定县城随机采访,无论街头的出租汽车司机、行人,还是商铺、小吃店的老板、顾客,几乎人人都知道毕世祥这个人。“他是个好人,不该走得这么早。”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仅仅2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州所有18个县。要知道,甘孜州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和整个山东省陆地面积差不多,州内各县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许多自然村还没通公路。
  
  毕世祥常说,老百姓是最质朴的,也是最现实、最注重结果的。
  
  “毕世祥小时候在农村放过牛,后来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张建国是甘孜州委群工局干部,毕世祥任副州长期间,两人朝夕相处了4年时间。他说,毕世祥很重视教育,现在广为流传的观点“最好的虫草在课堂”就是他提出来的。
  
  2010年春夏之交,石渠县长须干马乡的草原又到了采集虫草的“黄金期”。小孩儿身体灵活,眼睛“尖”,几乎都跟着大人上山挖虫草,去上学的极少。毕世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十分忧心,他问:“谁知道最好的虫草在哪里?”有的说:“在高山的草甸上。”有的说:“有黑土的草甸更好一些。”“我看,最好的虫草在课堂里、书本里,在老师讲授的知识里。”毕世祥的话让大家摸不着头脑。看着村民们困惑的眼神,他说,只要送孩子上学,学好了知识,收入自然就会提高。虫草总有挖完的一天,可知识越学越多。后来,这句话被人们口口相传,流传到了藏区的很多地方,还改编成“最好的松茸在书本里”“最肥美的牛羊在课堂里”等版本。
  
  毕世祥担任甘孜州委宣传部部长不久,就组织实施群众文艺下乡3年覆盖全州乡村计划,让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能享受文化生活。他先后到联系点白玉县先锋村和布格村20余次,争取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在毕世祥看来,文化发展要走“两端”,一“端”是向下,到农牧民中去,另一“端”是走出去。他提出了“将藏民族文化融入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2013年春节期间,受文化部委派,甘孜州民族歌舞团赴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举办“欢乐春节”演出,把浓浓的新春祝福带到异国他乡,展示了藏族人民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幸福安康的生活。
  
  毕世祥眼睛看着百姓,心里牵挂着民生。20多年来,从高寒牧区到山高谷深的农区,毕世祥进村入户,把田间地头当课堂,以牧场草甸为书本,拜农牧民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常说,踩稳“地平线”“接地气”,工作才有灵气。


  毕世祥考察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牧民生活设施生产情况。   
  毕世祥喜欢下基层,一年平均行程达8万多公里,他总是说:“待在机关里是不可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的,不走进群众中,怎么能知道他们的疾苦。”“只有倾听最基层的声音,你才能了解最实际的情况。”这是毕世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同班同学:勤奋学习关心他人,做事风风火火

  
  毕世祥率工作组在甘孜州丹巴县调研指导农田水利工作。
     虽然30多年年过去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张为波对这位同班、同寝室的老同学的记忆,依然清晰地停留在1978年10月,这一年,毕世祥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学政史系。
  
  当年,18岁的毕世祥穿着一件白毛衣走进了寝室,康巴汉子特有的高原红印在两颊,高挑的个子让他显得非常精神。
  
  出生于1960年的毕世祥虽然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但是对同学特别关心。毕世祥个子高,喜欢打篮球,张为波喜欢每天早上跑步,毕世祥总会特别嘱咐他,“早上天凉,你要小心,别感冒了。”
  
  “他很喜欢跟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他说自己来自丹巴,那里有‘美人谷’,风景很漂亮。”张为波说。毕世祥对家乡的眷恋,也留在了老郭的印象之中——当时从甘孜来成都的路还不是很方便,每次上学,毕世祥都要坐好几天的车才能赶到学校,但他却对自己的家乡感到特别地骄傲,经常跟同学介绍家乡土特产。“毕业后,他就回到了家乡甘孜工作。”

  
  毕世祥(中)在基层调研。
     在老郭记忆中,毕世祥永远都是很精干、做事风风火火的一个人。
  
  2012年,30年同学聚会,他因工作太忙,匆匆吃过午饭就走了。两人的最后一面,是在民大校园中的一次擦肩而过,“当时他跟我讲,自己即将去学习进修,因大家都比较忙,就没说两句话……”
  
  读大学时,毕世祥的英语就特别好。进大学前,毕世祥从没接触过英语。“刚进校,他连ABC都不认识,要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同班同学阿佳说,异常勤奋的毕世祥,每日都会学习英语到深夜,在大家都在外出看电影逛街时,他却留在寝室看书。“他从不被外界干扰。”
  
  渐渐地,毕世祥从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成为全班74个人的偶像,“他的英语成绩排在全班前列,竟能和老外流畅交流。这让一米八个头的他,成为了全班女生眼中的‘白马王子’。”阿佳说。
  
  张为波记得,毕世祥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上,排名全班20名左右,“他的哲学也很优秀。”
  
  3.身边熟人:他和群众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长


  
  毕世祥在丹巴县调研。
     熟悉毕世祥的人都说:“他和群众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长。”
  
  “我们总是聚少离多。”毕世祥的妻子许惠明这样说。2011年3月,毕世祥到石渠县开展群众工作,妻子作为州卫生局的工作组成员,也到了这里。两人在一起待了半个月,这居然是最近20多年来夫妻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
  
  毕世祥的母亲年近八旬,患着重病。人们不敢把儿子去世的消息告诉她。州委领导考虑再三,还是在毕世祥骨灰下葬那天告诉了她。出人意料的是,老人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驾驶员是好人,组织上要关心他”;第二句是:“世祥坐的汽车报废了,国家财产可惜了”;第三句是:“大家今后出门,不要太早,一定要注意安全”。老人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最大的悲伤了。可老人想到的首先是别人,是公家。这是怎样的深明大义呀!
  
  有其母必有其子。“父母宽厚的爱和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朴实自律的人格品质。”毕世祥的初中、高中同学刘承瑜说,“他对外人好得很,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但家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他是领导受到照顾。”
  
  毕达是毕世祥的儿子,“因为工作原因,从小到大他都很少陪我。”毕达记得,爸爸只在读高中时接过自己两次,都坐公交车,这让他很“不满”:“我要坐轿车。”毕世祥说:“我没有车,我的车是工作用的,你长大了给爸爸买个车哈。”毕达上大四时,同学们都忙着让家里帮助找工作。毕达正准备公务员考试,压力很大,提出让爸爸帮忙。毕世祥没有答应儿子,“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2011年,毕达以笔试、面试均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林业厅成为一名森林警察,毕世祥给儿子买了一件520元的羽绒服做礼物。“这是他给我最大的一次奖励。”毕达说,“能得到父亲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牧民深情献哈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他对儿子“抠”,对群众大方。下乡的时候,掏出三五百元塞给牧民是常事。毕世祥去世后,毕达在父亲的衣服口袋里找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元旦要去看望女儿。毕达是独生子,哪来的女儿?后来才知道,爸爸在孤儿院认养了一个小女孩。
  
  在妻子许惠明眼中,毕世祥并不呆板,甚至还很浪漫。每次出差,他都给她带回一份小礼物,虽然不贵,但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经常出差,很难在家待上一段时间,我们都习惯了。”许惠明说,他出差时,担心他在开会或在工作,电话不敢多打,联系方法主要靠短信。每次出差毕世祥都会主动发短信报平安。但每当他在家时,不管有多忙,饭后他都会和妻子手挽手去散步,并给她讲出差的见闻和趣事。在许惠明心中,丈夫一直都是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好人。“他一直对家庭非常愧疚,但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肩负责任。”
  
  岳母去世、父亲病危,他没在身边;妻子手术,他没能陪护……30多年来,毕世祥从未休过一次假,他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群众的分量总是最重的。
  
  毕世祥的人生在藏区基层激情燃烧,他用热血、用生命捍卫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用真情、用挚爱回赠基层群众、拥抱甘孜大地。风雪无情,夺走了他的生命,人间有爱,他的精神在人民心中熠熠生辉,甘孜人民在心中最高处永远留下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