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在2014年—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25秒完成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的地震,同样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爆款不断 凸显内容影响力提升
这里有几个数据非常值得一提——
12.36亿+。一组3集内容加起来仅20分钟的系列微视频《初心》,截取习近平同志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等地生活、工作时的片段,讲述了他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经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后,迅速在各网络平台传播开来,点击量突破12亿。
10.4亿+。今年“八一”前夕,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产品《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该产品“燃爆”移动互联网,创下迄今为止单个H5产品访问量最高纪录。
6.7亿+。今年春节期间,由新华社推出的融媒体形态微纪录片《小账本连着大情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访贫问苦的新闻照片为素材,讲述了他为农户家庭算致富“小账”、为国家脱贫攻坚算决策“大账”的生动故事,获得6.7亿的点击量。
这些仅仅是众多爆款产品的代表。新华社“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中国军网的2017年征兵宣传片《中国力量》、央视网微视频工作室出品的rap歌曲《厉害了,我们的2016年!》,都是近两年出现的现象级产品。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发展正式有了顶层设计。
在过去的3年中,各大媒体纷纷发力融合发展,改革新闻生产的体制、机制,再造策采编发的运行流程,在融合发展上不断“试水”。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以“中央厨房”“云平台”建设为牵引,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替代了单纯的新闻报道,并且涌现出一批传播广、点击多、口碑好的融媒体作品。
技术革新 带动媒体传播力增强
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想打开电视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时,总是搞不清楚遥控器上复杂的按键怎么使用。当手里的遥控器被一个智能化的“兄弟”替代,不用费心选择,语音操控就可以实现“随心所欲”,那是一种怎样美妙的感受?
这是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讯飞开放平台资深技术顾问吴剑堃讲述的小故事。依靠语音识别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即便是不熟悉新事物的老年人也一样能赶潮流。
今年两会期间,光明网推出了“小明AI两会”产品。当记者看到一位不认识的代表委员时,拿手机一拍,上传到系统中,系统就可以识别出这个人是谁。这是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里一个小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入媒体行业,并推动这一行业的变革。”担任《新媒体蓝皮书》5年副主编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对技术推动下的融合发展速度之快感同身受。
在传媒领域,机器人写稿逐渐开始在多个特定领域被应用;在出版领域,在线教育、阅读服务、数字营销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在不断满足着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在广电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已能做到快速编目、新闻类视频的自动化切片,海量视频的高速检索。目前正在进行的语音入口的尝试,也使内容制作、分发的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这些产品从内容到渠道、从点到面,几乎涵盖了新闻出版广电业的全产业链,影响了国内外两个市场。
“‘融合’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注重于整合资源、协调合作,对报、台、网、端、微等终端,以及策、采、编、发、评等环节进行整体的统筹调配。”在黄楚新看来,融合是物理变化,更是化学反应;不单纯只是传播技术的革新或者传播手段的刷新,更是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工作者和用户都需要紧跟新时代,才能更好地利用、使用新媒体。
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内容与技术相伴而行。如果说融合创新的未来想象空间无限,那么技术的革新一定是实现融合梦想、推动媒体传播力增强的因子。
政策引领 推动整体引导力上升
在2014年—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
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对报刊业阶段性融合状况的监测。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在传媒行业中,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3年来,为推动和支持媒体融合发展,总局先后启动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专家库和案例库建设项目,并在“两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信息监测平台”;着手研发“全国报刊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报刊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绩效评估,启动了“全国重点综合类报纸媒体影响力评估”项目;同时,开展报刊融合发展转型示范工作。
2016年,新闻报刊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评审工作”,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报刊行业加快融合发展。
立足于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总局全力抓好《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并为此开展了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评审工作。2016年12月,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名单出炉,成为总局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部署和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
2017年1月10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标志着实验室正式开始运行,这也是全国首家挂牌运行的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作为出版行业的“国家队”,近些年来,中国出版集团按照总局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部署,先后建成了易阅通、译云、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精品工具书在线、中华经典古籍库等重大数字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2017年年初开始,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凤凰集团)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工信集团)重点实验室等相继揭牌。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融合加深,一定程度呈现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态势。
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朱伟峰认为,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目标,重点实验室作为出版科研的重要载体,要发挥好创新、转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功能。
在广播影视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也成为广播影视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在《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进程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广电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提升、服务升级。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已实现网络化制播,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级电视台都在积极推进台内融合媒体平台建设。
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广电业在历经风雨后找到的正确“打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我变革,没有其他捷径。(赵新乐)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