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透过“天眼” 看见“中国智造”更好的未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参观天文体验馆
古有爱国诗人屈原对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进行发问,写就《天问》这部充满探索精神的经典长诗;今有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学家不懈奋斗,历经二十余载铸成“天眼”这架直径500米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古至今,中国人探索宇宙的热情从未消退,中国人一直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下奋力前行。
2017年11月23日,笔者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中的一员,有幸来到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天眼”所在地,亲眼目睹了这架有着“大国重器”、“苍穹之眼”之称的射电望远镜。在群山环绕中,它静静地躺在洼坑中间,周围六座馈源塔用六根软索系起一个约30吨重、号称“天眼之眼”的馈源仓,接收远至137亿光年的宇宙信号,观测脉冲星、暗物质、黑洞甚至星外文明等。
笔者难以形容爬上700多级台阶后第一眼看到“天眼”的感觉,只觉得在这片永久“静默区”内,天、地、人似乎融为一体,闭上眼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动。那一刻,内心被激动、振奋、自豪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充满,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创新的动力,深为中国人骄傲!
这样的骄傲是有足够理由的。要知道,中国在射电天文学方面原本是一穷二白,甚至遭到西方的嘲笑。然而,最近五年,中国的科技成果呈现后来居上的赶超态势,特别是2016年9月“天眼”启用后,中国人在尖端领域就再也不是“吃瓜群众”了。“天然喀斯特洼地”、“反射面技术”、“轻型馈源支撑”这三大自主创新,使得“天眼”至少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也使得中国成为地球上看得最远的地方!
其实,令国人骄傲的“大国重器”何止是“天眼”。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升空、“蛟龙”深潜、“墨子”上天、“悟空”发射、大飞机首飞……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尖端领域,已从过去的跟踪研究,发展到与世界科技前沿并行发展,部分新兴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展现出“中国智造”越来越大的魅力。
应该说,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创新的重视以及给予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再到“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习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并且提出到2035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无疑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为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期待新时代的中国在实现新目标的征程中,不断用创新精神来攻坚克难,打造更多像“天眼”这样的“中国智造”名片,让世界感受科技之美,共享更好的未来。(盛玉红)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