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守护三十年:“生命之塔”助中国航天行稳致远

22.09.2022  21:54

  中新网西安9月21日电 (杨英琦)202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已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历经上万个日夜和数百次的试验,中国航天员的“生命之塔”——火箭的逃逸救生系统,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的全部发射任务。

图为逃逸塔转运现场。 航天科技四院供图

  “生命之塔”的从无到有

  逃逸塔位于火箭顶端,形似避雷针。据了解,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具有瞬间产生巨大推力的特点,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它就会立即点火工作,第一时间帮助航天员脱离险境,它也因此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

  逃逸救生系统作用重要、性能特殊、技术复杂。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承担了其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任务。经过选型、论证、研制、试验,在当时设备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航天科技四院的机加工人历时一年,用镗床、铣床一刀一刀“”出来了一套产品。1995年4月19日,逃逸救生系统的主逃逸发动机,第一次矗立在秦岭深处的试车台上。

  然而,点火后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全部烧穿,试车遇到的挫折并未让研制团队气馁,他们重新“起航”,从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反复研究,找到了新的绝热材料和成型工艺,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终于,同年的8月13日,改进后的发动机成功经受了地面热试车的考核。

  “巡天”路上的攻关与发展

  1998年10月19日,在震天动地的轰响声中,逃逸塔带着飞船腾空而起,随着飞船返回舱与逃逸塔分离,降落伞打开,由航天科技四院研制的四种型号10台发动机均按指令通过考核,试验圆满成功。

  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副总设计师李洞春告诉记者,逃逸救生系统要在火箭发射有意外发生时确保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如无意外,火箭发射120秒后它必须准确脱离箭体,为后续飞行创造条件。“因肩负双重使命,无论火箭发射成功与否,逃逸救生系统都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我们的工作事关航天员的生命,要慎重,再慎重……”如此想法成了李洞春工作中的“执念”。他表示,在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逃逸救生系统是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分系统,哪怕有一丁点问题都坚决不能使用。

  2021年10月16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三号,护送三位航天员飞向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试验大厅一角,第五次参加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李洞春默默注视着大屏,当听到“逃逸塔成功分离”口令后,他才深深地舒了口气。

  数代人的守护与传承

  从完成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到完成长征二号F遥一运载火箭至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所有无人/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任务,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不断发展,中国航天的成果不断刷新,三十年间,这条“巡天之路”上印刻着数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脚印。

  1996年4月,“航二代”陈红斌调入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研制团队,从事发动机的壳体设计工作。“我的父亲陈立学是航天四院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第一任总设计师,他沉稳细致、‘苛刻’对待所有隐患的工作态度,使我一开始就了然这份职业的压力与责任。

  “每一次的火箭发射,航天员每一次出发与返回,都牵动着我的心。”如今,已成长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的陈红斌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我与中国载人航天共成长,也相信未来它一定会成就新的辉煌。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数代航天人中不乏与陈红斌一样的“传承者”,他们踏着前辈的足迹向更宏伟的目标翻越关山。

  “未来,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性能大幅提升。新一代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将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提供更加可靠、更加灵活、更加先进的逃逸方案。”谈及未来,李洞春充满信心。(完)

责任编辑:李一璠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