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天津滨海新区:京津冀协同赋能海上门户 港产城融合构筑美丽滨城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天津9月18日消息 1100米码头岸线上,76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在码头穿梭、运送货物,现场空无一人;而在百米外的调度室内,工作人员正通过导航系统远程控制机器人“大脑”完成装卸工作。
“这就是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企业负责人杨荣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该码头累计作业船舶300余艘次。”截至目前,它每月吞吐量增幅仍然保持在20%以上。
这座码头交出的“成绩单”,既是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圆了杨荣“让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考察天津,两次深入滨海新区,为滨海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港和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时殷切嘱托:“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 (央广网发 翟小龙 摄)
深邃思想落地生根,只争朝夕砥砺前行。回望天津滨海新区创新蝶变历程,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之所以“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正是因为有一批批像杨荣这样的“滨海新区追梦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志在万里,孜孜以求。
逐梦新征程:双向发力 勇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杨荣对2004年天津港码头上的情景记忆深刻,这促使他有了要让天津港建设全程自动化的“小目标”。
自2019年起,杨荣组织动员30余家参建单位边建设边研发,“那时候,我们公司办公楼尚未建成,联合攻关团队的年轻人经常通宵在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房子里做论证和测试,累了大家就席地而睡。”杨荣说道。经过21个月的努力,攻关团队相继攻克了13项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形成76项发明创新。2021年10月,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正式投产运营。
随着全球首个技术自主可控“智慧零碳”码头、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等硬核成果不断涌现,天津港用一系列创新成果助力“一带一路”向更快、更高、更远发展。
2022年7月23日20时,“地中海艾达2号”轮完成700余个集装箱装卸任务后缓缓驶离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标志着天津港第三条“一带一路”及RCEP新航线正式开辟。“新航线将天津到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运输时间缩短至9天。”天津港股份公司业务部航线开发负责人刘鑫表示。
2021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增速保持世界十大港口首位(央广网记者 刘阳 摄)
在“一带一路”新征程上,作为京津冀城市群“海上门户”的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世界级人工深水大港天津港,借助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便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脚步,发挥“海陆双拼”优势,已成为面向未来发展新支点。据天津海关统计,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天津口岸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深化。2021年进出口总值4766.8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521亿元,实现年均5.2%的增幅。
在国际舞台上稳扎实打的同时,滨海新区多年来始终争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下好京津冀“一盘棋”。
“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特别合适的试飞场地,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政府还提供了房租减免和装修补贴政策,企业前前后后节省了大概100万元。”看见记者到来,李晓宇脸上难掩激动之情,一连几个“没想到”脱口而出。
北京中关村东南方向170多公里外,坐落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五年前,带着十几人团队的李晓宇从北京来到天津,成为首家从北京中关村落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
科技团队在外场调试无人机 (央广网发 刘海莉 摄)
谈到缘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李晓宇回忆说:“对于无人机行业来说,专业的测试环境非常关键,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特别合适的试飞场地。”
一直困扰企业的场地问题,在来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后迎刃而解。“企业在园区内申请到一块空域,不仅可以进行飞行测试,还不会对安全造成隐患。现在无人机试飞,我们从办公楼走到试飞场地步行仅需五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李晓宇一脸兴奋。
李晓宇眼中的这块宝地,2009年以前,还是北塘一个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小渔村。现在,这里一栋栋红砖小楼鳞次栉比,探索协同发展的“试验田”正逐渐成为京津冀合作的新高地。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3500家。
2010年还是滨海新区北塘一片闲置土地(上图),如今已成为自主创新高地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下图) (央广网发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供图)
2015年7月,滨海新区发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进一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战场。正如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样,滨海新区其他区域也乘风而起,形成了多点开花、竞相绽放的姿态,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在这片创业的热土。
据统计,七年来,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累计引进疏解项目4729个,协议投资额超1.3万亿元,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启梦创新城:制造强区 昔日盐碱地崛起海上超级工厂
十年来,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方方面面的新目标,都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产业是滨海新区的“拳头产品”,但是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滨海新区开始向注重平台建设、注重培育和孵化创新企业的新型产业模式转变。正是这样的转变,让深耕汽车装备领域66年的“三兴”汽车,在2021年踩下油门,满载着新梦想驶入滨海新区。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原来老厂区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三兴”汽车天津公司负责人刘冰说道。正在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滨海新区主动投来了“橄榄枝”。
几乎每一座制造业城市都会有一个“汽车城之梦”,滨海新区也不例外。十年间,滨海新区汽车产业不断化“危”为“机”,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规模聚集、产销两旺、配套齐全等优势,成为天津市汽车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大型车企组装车间(央广网发 天津经发区供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天津市汽车产业的主承载区,这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能够让我们共享资源。”刘冰心里算好了一本“经济账”。共享产业链配套资源,能够缩短到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实惠。
加上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的工业生产许可证资质快速办理等营商环境方面的大力支持,最终让企业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产业聚集发展积蓄的合力,如利刃破竹般,释放出“聚变效应”。汽车产业的集聚发展,正是滨海新区众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个追梦时代,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奔流。2022年6月,地处渤海湾的大连气候舒爽,而在另一边,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攀峰立在窗旁,远眺着海面,等待着海风带来的消息——当天,正是博迈科研发制造的MV33FPSO油气模块,从大连中远船厂出发运往巴西的日子。
顺着邱攀峰的目光看去,各种重型机械正有序地将各种材料抬升、对接,橘红色的起重机在炽热的阳光下,与深蓝色的海面交相辉映。同样炽热的,是邱攀峰追逐梦想的一颗心。
“当时我们来时,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我们就是在这里把一切建起来的。”办公室里,许多老照片定格着邱攀峰的回忆。作为土生土长的企业,滨海新区是博迈科创业梦开始的地方,经过20多年来的奋斗,这家企业已从一个设计加工的小企业成长为生产运输全产业链条的“海上超级工厂”。
企业模块项目成功交付(央广网发 赵谦 摄)
有梦的人生才精彩。受益于得天独厚产业条件的同时,博迈科苦练“内功”,在模块建造技术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及时抢占市场“先机”。2021年12月,博迈科签署了单个合同金额超过60亿元的北极二液化天然气项目,填补了天津地区在该领域的业务空白。
如今,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等多个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正在滨海新区加速成型,相关载体功能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资源聚集能力不断提升,滨海新区高端装备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2022年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制造业立市”主题展中,来自滨海新区的信创、现代石化、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构成了展厅的“四梁八柱”,擘画出浓墨重彩的产业蓝图。
圆梦幸福城: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美丽滨城温润人心
一个工地、一群人、一个梦。阳光下的滨海新区第一高楼——周大福金融中心,高耸入云、熠熠生辉。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裴鸿斌见证了这个“大个子”从开始打地基到直入云霄。如今,这座高楼有了更响亮的名字——“津沽棒”,它不仅代表着滨城的高度,也撑起了无数滨城人梦的“高度”。
大楼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北方第一高楼的“成长”(央广网发 贾成龙 摄)
从2012年开工建设到2018年大楼正式亮灯,无论严寒酷暑,裴鸿斌和工友们都“泡”在项目现场。“楼层越高风力越猛,赶上大风天,半天就把皮肤吹得干裂。”裴鸿斌说道,“过程虽然艰苦,但结果是甜蜜的。像周大福金融中心一样,我们还在这里建设了于家堡火车站(现滨海站)、天津平安泰达金融中心,眼见着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心里美滋滋的。”
家住南开区的郭佳也见证着滨海新区的“速度”。郭佳在滨海新区工作,往返于市区和新区之间,上下班时大约有三四个小时要花在路上。2015年9月,高铁滨海站投入使用,从天津站到滨海新区,她上班通勤时间大大缩短,只需要30多分钟。
目前,除“班车化”的京津城际高铁,滨海新区还拥有滨海西站、滨海北站和塘沽火车站。近年来,滨海新区更是将城市建设提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轨道交通B1、Z4线加快建设,Z2线全线开工。随着“津城”“滨城”交通便利化,双城间的沟通协作更加密切了。 “交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激活了滨海新区的很多后发优势。”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社会所相关负责人说。
夜幕下的滨海站美轮美奂 (央广网发 滨海新区供图)
近年来,滨海新区还不断拓宽人才落户“快车道”。2022年8月18日,在第十八个“中国人力资源日”上,美丽“滨城”迎来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启动、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与发展联盟成立、滨城人才大厦揭牌3件喜事,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开启新篇章。目前,滨海新区集聚海内外人才总量超85万人,其中领军人才1171人。无数异乡人集聚于此,在美丽滨城的建设中,感受着这座新区的温度。
2021年10月,曾在电视台工作多年的阮焕晴来到滨海新区担任一家直播基地的负责人。“滨海新区是一个国际化的区域,而且天津人骨子里的那种‘哏’,能为直播行业提供很好的发展土壤。”阮焕晴说道。近年来,滨海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强势崛起,多个头部电商平台基地落户滨海新区。2022年1月至8月,天津港保税区跨境电商进口总单量达1349.6万单,占全市近九成,态势火热。
在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来自滨海新区一企业的主播正在进行带货(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一座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有消费力的滨城,正强势“出圈”,“火”得发热。
十年来,滨海新区在做强“经济账”的同时,不忘为居民们谋划“生活账”。2021年年底,滨海新区启动美丽“滨城”十大工程,涉及交通、市政、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共安排重点项目221个,总投资5731亿元,全面提升“滨城”城市现代化水平。
“这些年滨海新区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在这里生活越来越精彩了!”新河街四季风情社区居民蔡华的真实感受,也是滨海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
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区景美人美,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央广网发 贾成龙 摄)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十年来,“滨城”人文风貌之美已今非昔比,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且日新月异,在一片以工业化为主的城区中,建设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如今,“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加速形成,“津”“滨”辉映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滨海新区,与美丽滨城“双向奔赴”,这一片热土正成为逐梦圆梦的“梦工厂”。
滨海之路 八方畅达
□陈丽伟
说到十年来滨海新区的变化,作为住在滨海核心区的人,最切身的体验,莫过于新区内部的道路畅通了。
过去,从第一大街去新港三号路,虽只隔一条四号路,却要绕行史家庄立交桥、解放路立交桥。现在,有中央大道地道,有北海路地道,直线就过去了,路程节约三分之二;
过去,从海河北岸到南岸,除了大梁子渡口,就只有一座收费的海门大桥。现在,不仅海门大桥不收费了,还新建了海河开启桥、海河隧道,和待完工的安阳桥等。两岸之间,一步跨越;
过去,从原塘沽区到大港区,只有一条坑坑洼洼、货车拥堵的港塘公路,每次行程都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有了中央大道,不仅时间节省一半,而且还是一路坦途,风景如画;
过去,从塘沽、泰达去生态城、汉沽,只有一条塘汉路。现在,中央大道、海滨高速、塘汉快速,两地之间往返方便快捷。飞架永定新河、蓟运河的几座大桥,甚至成为景观;
过去,从泰达去北塘,只有绕行东海路。现在,北塘和泰达已经连成一体,洞庭路、黄海路、南海路直通北塘,且两旁花树掩映,美不胜收。
十年来,像这样新建新开通的道路不胜枚举。道路开通,首先是因为人的思想开通了。道路畅通了,人的心情也就舒畅了。塘汉大三区各自为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应是新区成立的意义之一。
不仅区内的道路畅通了,滨海新区连通外部世界的道路也更加畅通了。
除最早的京津塘高速和津滨高速,多条新开的高速也都穿过滨海新区,将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和全国各地紧紧连在一起。京津高速、秦滨高速、塘津高速、塘承高速、津晋高速、荣乌高速、津港高速、宁津高速、绕城高速等等,让滨海新区四面连通,八方畅达。
新区通往市区、全国乃至世界的铁路建设也是突飞猛进,人流、物流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连通正变得更加便捷。
比如,滨海站的建成,让新区与市区和北京之间的高铁往返已经公交化。滨海西站、滨海北站到避暑胜地北戴河的路程已缩短到半小时之内。尤为可喜的是,滨海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源源不断将各种物资运往世界各地,成为跨越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要想富,先修路。路路通,业业兴。让我们共同期待,滨海新区更加兴旺美好的未来吧。
(作者系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新经济文学”理论创建者)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