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人谈融合:传统新兴融合应为事实负责
中新网温州5月20日电(见习记者 奚金燕 李佳赟)没有人怀疑新媒体正在改变这个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由于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越来越多的谣言“病毒”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火速传播,为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人人皆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谁来为新闻的真实性负责?
5月20日,由中国新闻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和温州市政府联合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承办的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在浙江温州举行。在对话沙龙中,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媒体人就此进行了探讨。
新媒体贵在“新”,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上的滞后,让新闻从日报变成了“分报”、“秒报”,但时效也是媒体的一把双刃剑,也会伤及自身。
新华社新媒体联合发起人章苒现场分享了一则案例。她说,多名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国际艾滋病大会的专家在马航MH17失事后遇难。艾滋病大会如期召开后,有参会的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称,大会专门为这些专家留出了空位,以致哀悼和敬意。
消息传回国内后,一则《艾滋病大会为遇难专家留座》的新闻报道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然而有记者事后核实却发现大会并没有为专家留座,只是当时本应坐在空位上的人正在主席台上哀悼。这个“乌龙新闻”让章苒印象深刻,她感慨道: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最稀缺和奢侈的东西是事实。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很多虚假新闻,或是捕风捉影,或是来源不明,或是有违常识,然而却总能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广为流传,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甚至由专业的媒体发布。这么看来,传统媒体的融合是否乱了脚步?
“专业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媒体的发言符合新闻的定义,而微博微信则是自我的分享,不需要求证,更不需要负责。”章苒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上,媒体仍需坚守“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底限。
同时,章苒认为,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新媒体环境中,媒体人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困惑,“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做新闻,那么网络记者与专业记者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章苒认为,未来媒体的定义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新闻的生产需要标准,但是具体到个人,记者的定义就会变得弹性,如果当一个路人掌握事实并且可以按照新闻标准发言的时候,那么他就能成为记者,“可以说未来记者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职业,谁是记者取决于谁掌握了事实并具备客观表达事实的能力。”因此,章苒认为,做新媒体的价值在于传递真相,将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这也需要所有媒体人的共同坚守。
对于新媒体的威力,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也是感同身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城市氛围自由开放,新媒体业态也率先在此萌芽。一直以来,温州都十分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填补网站、自媒体等方面也存在着管理空白,去年,温州开通了国内首个辟谣举报平台。
胡剑谨介绍道,目前温州辟谣举报平台已覆盖200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了重要信息两小时辟谣,一般信息24小时以内辟谣,已发布民生类辟谣信息810条,有效震慑了随意发布谣言的网民,推动了媒体、政府部门、网民之间的高效互动。
现场,时报周刊社长黄树德为温州的网络辟谣平台“点赞”。黄树德表示,台湾报业继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受到有线电视的轰炸后,现在正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且影响非常大,速度非常快,同时由于传播的封闭性,导致了很多现实扭曲成了另一番模样,也对台湾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台湾现在非常需要向温州学习辟谣这一点,提升行政人员的新媒体素养,让新媒体朝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走。”黄树德说,“新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以前认知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被完全扭曲了,旧的秩序已经被颠覆,新的规则正在建立之中,那么新的新闻价值在哪里,这值得所有媒体人深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