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西安人才净流入率6.72% 排名跻身全国前4

19.07.2017  23:32

  毕业季又至,2017年,面对全国795万高校毕业生,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紧户口指标不同的是,杭州、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纷纷开出诱人筹码,抓紧争夺人才,以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

  通过一轮激烈的角逐,近日,国内某大型招聘机构发布的一份关于人才的全国性榜单显示:2017年一季度,杭州、深圳、武汉、西安、苏州超越北、上、广,成为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前五座城市,其中西安跻身全国前四,在今年人才争夺战的第一回合竞争中,西安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更多人才选择在西安创业

  张绣月分别取得了复旦大学硕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的学历,在网易工作期间,分别考察了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创业环境,最终,在今年初,她决定回到西安创业。“行业竞争小,发展潜力大,‘一带一路’的战略利好,各类优惠政策逐步完善……这些都是我选择回来创业的原因。”留着齐耳短发,秀气利落的28岁海归创业者张绣月说。

  3月底,张绣月的创业项目——“美智社国际匠人”正式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计划为美甲、美容化妆品等行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国际顶尖人才,填补高速增长的美业市场人才缺口,这是我国首个国际美匠人才培养项目。

  “前一阵子,网上有一篇‘除了本地人和外来女婿,谁在西安创业’的帖子,阅读量挺高,虽然其中有些问题谈得很深刻,但在我今年的创业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同路人,我留意到,不只是像我这样的本地人,海外留学归来后会在西安创业发展的,还有来自成都、郑州等各地的人才,他们都会把西安当作创业、就业的前几位备选城市,有的已经在西安发展得很顺利。”张绣月说,作为海归青年,她和朋友们拉了一个近百人的陕西创业群,“在这里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西安的创就业政策,当然也有不少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咨询我们本地的创业环境,想毕业后来西安施展拳脚。

  在2017年第一季度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TOP10中,按照杭州、深圳、武汉、西安、苏州、上海、成都、北京、南京、广州的排名,西安以人才净流入率6.72%的成绩位列第四,与排名第三的武汉人才净流入率只差0.07个百分点,成为各类人才栖身首选的港湾之一。

   今年一季度西安人才净流入率6.72%排名全国第4

   向全球纳贤五年计划引才育才100万

  “户籍新政太好了,对我们想留在西安发展的大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及时雨。”6月28日晚,西安市公安局户籍新政“进百所院校,揽二十万人才”首场活动的现场,来自欧亚学院的大学生王清越激动地说。当晚,500多名大学生代表听了民警详细介绍的户籍新政后,纷纷表达了对新政的欢迎,表达了选择西安、落户西安,建设西安的愿望。

  但户籍政策仅仅是一个开端,让人才真正留下来的,是西安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4月份,为优化高校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新毕业大学生留市工作创业,市政府再送上贴心福利:2017年,为新毕业大学生安排不少于12000套公租房,为高校教职员工提供周转房。5月25日下午,在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赵敏又向台下近400名大学生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未来五年,西安要留住百万名大学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出台了3个方面19条政策举措,帮助并保障大学生留在西安就业创业。同时,西安市人社局推出全链条保姆式政策,扶持大学生在西安创业,通过创业奖励和创业资助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优秀创业大学生在西安创业。

  记者了解到,除出台措施尽力留住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为了抢夺高端人才,今年5月底,西安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度,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以前所未有的服务和保障,出台了“西安人才新政23条”——《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向全球“招贤纳士”,力促人才的引进和人才高地建设。

  细读政策可以看到,西安五年预计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左右。其中,A类人才50名,包括国内外顶尖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B类人才300名,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等;C类人才1000名,为地方级领军人才,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D类人才10万名,包括在世界500强、行业20强企业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被西安用人单位聘用并给予年薪30万元以上待遇的人员等(其中“双创”人员不少于2万名);E类人才80万名,包括具有硕士、学士学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海外人才5万名。

  “该政策将着力解决我市产业领军人才短缺、国际化人才偏少、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服务环境不优等问题,使各类人才在西安尽展其才。最终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和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城市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及人力资源优势。”谈到此项政策的作用,市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编辑: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