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企业间“防火墙”缺失 引发利益输送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张畅)连日来,教育系统查处多起违法违纪问题,已有多位高校领导被予以免职等处分,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昨日,中纪委刊发了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专访,他坦言,近年来教育系统基建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套取挪用科研经费问题较为严重。袁贵仁还透露,高校等教育系统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国至少有41名高校领导被中纪委通报,其中不少都是因为对校办企业监管乏力而“惹祸上身”。此前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今年初刚被提起公诉、有浙大“首富”之称的浙江大学原副校长褚健,在主管浙大校属中控科技集团的过程中,他涉嫌挪用公款,并掏空母公司浙大海纳的资产。
而今年5月出版的《国资报告》披露,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校办企业一直都由高校自身充当监管主体,经营和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且将近八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
尽管教育部十多年前就刻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设立“防火墙”,从而理顺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但实际情况仍不如人意。资料显示,包括人大、北大在内的多所高校,校办企业的负责人员多有校级领导层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领导插手校办企业的方式多样。有业内人士举例称,高校领导既可以直接在校属企业任职,也可以通过亲信、亲戚朋友间接控制,甚至可以技术入股,或让人代持股。要想刹住这种风气,简单要求高校领导干部不得在校属企业兼职还远远不够,保证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更显迫在眉睫。对此,曾有教育界专家建议,将各级校办企业纳入对应层级的国资委统一监管,部分地方高校已有过尝试,如江西中医学院下属的江中制药,在改制之后纳入当地国资委监管,并成功上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强调,由于权责不清晰,高校学者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很容易出现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等问题。
下一步各高校应针对校领导参与创办企业进行清理和规范,尤其是透明科研经费的使用,并进行独立的财务审计。而从长远看,我国大学应着力重建学校的治理模式和对教授的管理、评价体系,以制度改革切断畸形的学术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