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举办前沿交叉学科论坛系列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8.05.2015 18:58
本文来源: 教育厅
首届信息感知与融合前沿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 首届信息感知与融合前沿论坛在西工大召开。 由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和该校联合主办,信息融合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的“首届信息感知与融合前沿论坛”于近日在该校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尹浩,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何友、杨小牛,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处长范桂梅,该校副校长兼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宋保维等出席了开幕式,会议有余人参加。 开幕式后,尹浩、张兆田、马远良、何友、杨小牛、李济生院士(钱山副主任)等作了7场精彩的大会报告,并与170余名参会代表进行研讨与交流。
交叉学科数学建模学生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
—— 第二届交叉学科数学建模学生论坛在该校举行。 5月23日上午,由该校等五校学生组织举办的2015年第二届交叉学科数学建模学生论坛在该校开幕。国内外数学和交叉学科领域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以“交流·思维·创新”为主题的学生学术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副校长魏炳波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该校和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相关专家受邀出席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魏炳波代表该校致欢迎词,魏炳波谈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交叉学科数学建模活动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是 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非数学专业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是 像精彩的散文诗的描述的“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艺术体操”,学生论坛可以启发不同学科的同学们进行深刻的学术前沿的思考; 三是 这个活动促进了理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真正的实践; 四是 交叉学科的建模活动能够培养出同学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不仅要脚踏实地低头拉车,还要仰望星空抬头看路,做一个舰队的组织者和号召者。 魏炳波表示,该校会集合全校各方力量把学生建模论坛组织好。同时也邀请兄弟院校的高水平专家对该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给予辅导和支持,也欢迎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经常到该校来走走,和该校学生多交流、多合作。通过兄弟院校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科技新世纪。 大会主席、该校航天学院博士生孙林畅谈了自己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和筹办第一届学生论坛的感想:“作为‘兴趣带动数学学习,问题驱动数学研究’的最直接方法,数学建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希望此次论坛能够让大家体会到数学建模的魅力和相互交流的乐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宋子帅作为代表论坛组委会发言:“近期,西安三校‘边家村联盟’签约联合培养本科生、‘新丝路大学联盟’成立,无论是何种联盟,都是为了共享资源、共促发展,五校学生共同举办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师生交流交叉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为不同学科学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这也是‘边家村联盟’‘新丝路大学联盟’在学子角度的实践”。 开幕式之后,国内数学建模专家、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叔平教授解析了“从数学到数学建模”的奥秘,首批空军级专家、空军航空军械专业学科带头人、无人作战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总参陆航武器装备首席专家、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教授畅谈“数学建模在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应用”,长江学者、西南交通大学唐小虎教授就“分布式云存储编码的一些数学问题”和与会师生探讨。精彩的学术报告向参会者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展示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的思维路径,也展示了数学建模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价值。 “2015交叉学科数学建模学生论坛”(SFIMM2015)由该校和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五校学生共同主办,与会嘉宾以“交流、思维、创新”为主题,通过着力研讨“工程实际——数学建模——工程实际”的关系,交流探索将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学建模问题过程、思考数学学习与工程应用的差距。五校学生联合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交叉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突破数学建模竞赛思想屏障,实现由数学建模竞赛向数学建模研究的转变的一次有效尝试。
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力学”前沿交叉学科论坛现场
—— 该校举办“生物力学”前沿交叉学科论坛。 为了进一步推进该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5月23日,该校举办“生物力学”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该校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国内生物力学领域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该校,与该校师生80余人共同交流和探讨生物力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推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 魏炳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多学科创新的时代特征,也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学校鼓励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通过强化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方向,实现新的学科增长点。他强调,学校一直以来都积极支持举办交叉学科论坛,通过交叉学科论坛等形式探讨国际前沿理论和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各高校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多学科视野,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尤其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各学院之间的学科优势,实现多学科创新驱动发展。 开幕式后,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姜宗来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从生物力学到力学生物学的思考》的特邀报告,重点介绍了生物力学发展历程、前沿研究领域以及心血管生物力学研究的前沿进展,讲述了力学生物学对诊断技术、临床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所长冯西桥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生物软组织的表面失稳力学》的精彩报告,主要讲述了细胞力学、干细胞力学、蚕丝多尺度力学等内容,并通过实例对生物组织的生长与形态、癌细胞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生动阐述,引起现场专家、老师、同学的强烈共鸣。之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中心主任龙勉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副部长吴承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青云教授、太原理工大学陈维毅教授、重庆大学吕永刚教授、该校汪焰恩教授和续惠云教授都分别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交叉学科论坛举办期间,专家与参会的老师、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会场气氛异常活跃,大家热情高涨,各抒己见,与专家交流观点与看法。论坛系列活动拓宽了该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水平,激发了学术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悉,该校后续还将陆续举办智能制造、互联网+、脑科学、纳米材料等方面的前沿交叉学科论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院士作客西北工业大学青年学术论坛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院士作客航空学院青年学术论坛。 5月22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院士作客该校青年学术论坛。该校副校长何国强等出席此次活动。 首先,何国强向郑晓静转达了校长汪劲松和书记陈小筑的亲切问候,并宣读郑晓静的个人履历。何国强表示,该校青年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学术盛宴,更是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随后,郑晓静作了题为《风沙环境中的高雷诺数壁湍流》的报告,她从风沙问题的提出,沙尘预报的难点,风沙运动的物理本质、研究手段和现有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深入论述,结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该项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郑晓静以“揭示自然现象规律和解决实际关键问题,始终是力学学科不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来勉励青年研究工作者。 “西工大青年学术论坛”是该校航空学院于5月成立的一个学术组织。论坛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学院培养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基地。论坛通过名家邀请报告、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年会等形式,为青年学者提供向国内国际同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真知灼见,分享他们的研究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航空宇航、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探索航空学院在航空特色下的基础研究发展之路。 论坛每两周举行一次名家邀请报告(双周星期五上午),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每年举行一次学术报告年会。继5月8日开坛以来,先后邀请到李应红、冯朝刚、王宏涛、王秉琛、康国政、郑晓静、Binienda等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学者”、知名教授到校作学术报告和交流访学。 (责任编辑:徐绒绒)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8.05.2015 18:58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