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孩子8个跟“坏人”走了
“我平时就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拿陌生人的东西。”很多家长说。可是,就是这些家长口中的机灵孩子,在面对陌生人“诱惑”时,做出的选择让人吃惊——12个孩子中,跟着陌生人走的竟然高达8个。昨天,省公安厅“三秦回家网”联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在北郊某幼儿园做了一个实验。由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分别扮演拐骗儿童的嫌疑人,选取12名小朋友(其中大班9人、中班3人),对他们进行隐蔽测试。“我们选的这些孩子,都是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的。”幼儿园老师介绍。
镜头一 为一个玩具跟着“坏人”出了门
在一个提前布置好隐蔽摄像机的教室中,幼儿园老师以帮助老师布置教室为由,将选定的1名小朋友带入。3分钟后,老师借故离开,临走前对小朋友叮嘱:“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小朋友点头应允。离开后,门并没有锁上。
2分钟后,由工作人员扮演的“坏人”来到教室门口,敲门想进入教室。这时,教室里的孩子并没有拒绝。进入教室后,“坏人”开始和孩子聊天。“你平时喜欢干什么?”“我喜欢跳舞。”“那你跟着阿姨到门口,给阿姨跳个舞,然后就给你奖励一个小熊,好不好?”“好!”就这样,一个小姑娘牵着“坏人”的手走出了教室。
镜头二 民警在眼前却不求助
孩子的家长领着孩子准备回家。在学校门口附近,家长以取钱包为由离开,并交代孩子:“你就乖乖地站这等我,哪都不要去,我一会就回来。”之后,由两名民警(一男一女)扮演的“坏人”登场,并用以下理由带小朋友离开。“小朋友,你爸爸让我来接你。”“叔叔想去×××,你给我带路好不好?”其中一个小姑娘,站在校门口迟疑几分钟后,被“坏人”抱上了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位事先安排好的、穿着警服的民警,一直站在距离小女娘很近的地方,并不时来回走动。可是,小女孩并没有向该民警求助。
镜头三 孩子将个人信息告知“坏人”
集体实验结果也不乐观。坏人进入选定好的班级,向小朋友们问好。“大家好,你们老师呢?”“老师出去了。”“我这里有10个棒棒糖,谁想要?”孩子们争相恐后举手。“可是,我只有10个糖,剩下的小朋友得跟我到幼儿园外面去拿。想去的举手?”台下又是一片举手状。最终,为了一根棒棒糖,孩子们竞相跟着“坏人”出了门。出门时,在“坏人”询问下,孩子说出了自己名字、年龄、平时谁接送等情况。
实验结果 孩子对女性警惕性低于男性
实验结果表明:12名孩子中,8人“中招”,不为所动的有4人,仅占33%。男民警充当“坏人”时,孩子们的警惕性较强,实验均以失败告终,但对于女性,往往不能加以区分。此外,男孩自我保护意识强于女孩。6次以“带路”、“代家长来接”为由进行的测试中,1名小朋友始终站在原地,纹丝不动;另一名小朋友,只是远远指了路,并没有跟着一起走。这两个孩子均为男孩。
实验结束后,当着家长的面,民警将这些视频进行了回放:随着画面的播出,家长们脸上显露出惊诧的神色。家长赵云辉表示:“平时没少教育孙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不随便走动。看样子,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好这不是真的。”本报记者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