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江口回族镇积极开展产业脱贫

20.07.2018  11:20

    在宁陕县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中,江口回族镇因村实策,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抓好技术培训服务,推进林果科管,不断壮大市场主体,以此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帮扶的积极性,全镇产业脱贫亮点纷呈。

技术当先学起来

    该镇将技术培训作为抓产业的根本。去冬今春,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县林业局、宁陕培华职业培训学校专家围绕“三变”改革、林果建园科管、养殖技术等开展培训,开展35场次,累计培训贫困群众、产业大户、合作社负责人6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园区、合作社负责人跟着政策干的能力,提高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能力。

    同时,该镇还紧紧围绕《宁陕县产业脱贫及农业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开展政策宣讲会40余场次,入户宣传120余人次,贫困群众宣讲覆盖率达到95%,全镇落实产业发展335户、劳务输出280户,充分发挥了奖补办法的引导作用。组织开展村际、镇际产业发展参观学习考察活动5场次,形成了取长补短,交流做法,总结经验、探索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另外,该镇竹山村代表宁陕县在安康市贫困村互助资金业务培训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得到市脱贫办的肯定和推介。

    “现在干啥都得讲科学,要走去,学回来,搞产业蛮干是不行的”。经常参加技术培训的江河村民王衍庆感慨的说。

干群同心干起来

    该镇利用春耕生产的大好机会,80余名包帮干部深入春耕“主战场”,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魔芋种植,中蜂、牛、羊、家禽养殖,围绕园区实施了核桃、板栗综合科管,引进和培育黄花种植。去冬今春以来,全镇新增天麻2600亩、猪苓2万窝、魔芋1000亩,中蜂、牛、羊、家禽养殖增长比例达到10%,袋料食用菌突破100万袋,新增黄花种植170亩。

    “春光不能负,自我发展是关键”。竹山村佳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宁说。农历新年刚过,李宁就加大养殖场的扩建,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有机肥生产线、饲料种植基地、大型沼气池、规范化圈舍,即将建成。该镇的友谊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板栗科管2000亩,建国、大江河合作社已完成核桃科管2200亩;江河村伊丰合作社引进利木赞良种肉牛36头,累计存栏76头,目前负责人正在为70亩饲料地耕种和养蜂产业做着新的筹备。在万亩富硒林业产业园区的江河村,沿河两岸的核桃园已经开展了刷白管理,以政府引领、合作社牵头、贫困户参与核桃科管的发展势头良好。据合作社负责人余华介绍,按照核桃提质增收的目标,在对江河流域的核桃实施修枝、刷白、扩盘、施肥、防虫、保果等系统的科管后,今年有望迎来丰收年。

    “只有把自家的园子管护好了,才能保持稳定的收入”。正在自己核桃园刷白的江河村贫困户夏清元坚定的说。

主体带动富起来

    该镇先后建成了宁陕建国农林合作社、宁陕佳惠农场、宁陕兴盛魔芋合作社、宁陕友谊板栗、宁陕伊丰种养殖合作社等23个新型市场主体,在壮大自身发展的同时,以资源流转、本地用工、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

    竹山村贫困户王长均家有2口人,2017年在县林业局及镇村的引导下,发展养蜂45箱,并加入了宁陕建国农林合作社。“以前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时候,蜂糖收回来操心的就是销售,现在蜂糖收回来合作社立马就能回收,手里拿着的就是现钱”。王长均高兴的说。

    “江镇村上街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分红30次,群众受益资金74万元,资产净值由20余万元增加到380万元”。这是江镇村支书汪洪庆在全国“三变”改革学习班上的交流发言。江镇村上街股份经济合作社现有房屋18间,住房3套,面积1100㎡,门面房年租金72000元,总价值380万元,现有27户参与分红,这样的“三变”改革试点得到了上级的好评和示范推介。2017年底,马凤会一家6口人,年分红8000元,他是江镇村上街股份经济合作社“三变”改革收益户之一,现在马凤会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该镇全体干部苦抓苦干,无私奉献,探索了符合江口实际的产业脱贫模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取得了群众增收脱贫的初步战果。截止2017年底,全镇实现422户1423名贫困群众脱贫越线。

长安大学带领父老乡亲建设“花园新村”
核心提示: 青山镇花园村,706户2039人,背依文笔峰、面临丹江河散居,虽坐拥青山绿水,却因资源禀赋少、人居分散闭塞、产业立地条件差而致贫。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长安大学、县公路段、供销社和镇政府充实干部力量与村“两委会”组成了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在驻村第一书记芦楷钧的带领下,正带领着乡亲们为建设“花园新村”而战,奔走在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的征途中......三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