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坚定文化自信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21.12.2016 00:12
本文来源: 教育厅
组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研究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获批成为陕西省(高校)第三批立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11月29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验收。2012年12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下发《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成立第三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陕教技〔2012〕14号),对该中心予以正式挂牌。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安康师专依托中文系组建的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成立于2003年。2006年5月,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更名为“汉水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至2008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做了铺垫基础的工作。在这五年间,该中心对安康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购置、翻印了大批地域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完成了《安康当代文学史》《安康地方志·方言志》的撰写;该中心申报的“紫阳民歌研究”“明清陕南移民研究”等课题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来推动地方文化研究事业,该中心自2006年起与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创办内部学术期刊《安康文化》,并出版安康年度文存。
安康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纪念沈兼士诞辰120周年暨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
2007年以后,在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和安康学院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发展迅速,取得了一批科研学术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参与主体,安康学院在2007—2012年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沈兼士诞辰120周年暨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陕西省语言学会陕南语言文化研究部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陕南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催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安康学院的办学影响力。 开展陕南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宗旨是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文化性格的重塑,为区域社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彰显文化在陕南实现突破发展中的特殊功能。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包括方言与民俗研究、地方文艺研究、旅游文化研究、陕南民间文化传承开发研究、陕南地情文献(县区旧志)整理校注等。该中心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实地调查、资料搜寻、跨文化比较、文化类型学研究等,研究途径为独立研究与横向协作研究相结合,广泛吸纳本区域文化部门及个人参与研究,积极开展与相邻区域文化研究机构的对话交流。
践行宗旨,凝炼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陕南民间文化中心根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扎实推进地域文化研究工作,成绩突出。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聘任仪式及国家项目开题报告会
——整合队伍,明确方向,催生地域文化研究成果。 该中心在加强培养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的同时,打破地域、领域壁垒,广泛吸纳陕南三市的研究人才,将诸如汉调二黄研究专家朿文寿,明清移民史研究专家陈良学,陕南地方史研究专家李启良、冯岁平,陕南民俗研究专家黄元英,陕南民歌研究专家张宣强等一大批安康、汉中、商洛的学者聘进该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使高校研究力量与地方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改变了研究力量游散的局面。 根据现有学术队伍的研究专长,该中心将陕南文化研究方向确定为:以陕南方言历史层次及陕南移民文化为研究重心的方言与民俗研究;以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商洛花鼓等民间说唱文艺为研究重心的民间文艺研究;以陕南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及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为研究重心的旅游文化研究;以县区旧志及传统家规家训译注出版为主要形式的陕南地情文献研究。 2010年,该中心“陕南方言研究所”所长周政教授主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南方言历史层次研究”获批立项,到账经费12万元,填补了安康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空白;2013年,该中心“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临龙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构建研究”获批立项,到账经费18万元,课题研究已经引起中西部省区旅游规划部门的广泛关注;2015年,该中心主任戴承元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汉调二黄研究》出版发行,这是安康市实施“振兴汉调二黄文化工程”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对国家非物质遗产汉调二黄的保护、传承和研究起到了助推作用。2016年5月,教师周海霞主持的“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陕西安康牛蹄江南话”调查研究项目顺利获得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的立项资助,是陕南唯一获批立项的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研究项目。同年6月,周政教授主持申报的“方言接触下的陕南方言词汇研究”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标志着周政教授领衔的陕南方言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我国方言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3年以来,作为安康市方志学会的业务指导单位,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安康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受市、县(区)史志档案部门的委托,该中心指派专家从事安康部分县(区)旧志整理、校注和校审工作。2015年10月,该中心已完成清乾隆《平利县志》、清嘉庆《安康县志》、清光绪《重修平利县志》的校注、校审工作。《安康县志校注》、《平利县志校注》已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5年5月,中纪委要求各地报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传统家规、家训。安康市通过遴选论证,决定报送汉阴“沈氏家训”。6月,受汉阴县委宣传部及汉阴沈氏族人代表邀请,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工作团队,承担汉阴“沈氏家训”文本整理阐发工作。7月,经过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整理阐发后的汉阴“沈氏家训”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刊发,并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中同步播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彰显高校文化研究机构作为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播者、倡扬者的社会角色,2016年3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小学助学系列丛书—“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编写工作。读本分小学低年级卷、小学高年级卷、初中卷、高中卷,各卷体例统一,由家训原文、注释、引文、导读及阅读链接共五部分组成。自2016年秋季开始,该读本已被纳入汉阴县中小学课堂读物,社会反响良好。 2016年4月,安康市创文办、文明办、文广局、方志办、妇联、安康日报社、安康学院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优秀传统家训家规征集活动的通知》。为彰显安康传统家训的人文价值,发挥其在治家处世方面的教育引领作用,使更多的群众从安康优秀传统家训中受益,市创文办决定对遴选出的12家安康传统家训作系统译注,然后公开出版《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戴承元教授领衔注译工作。以戴承元教授为首的工作团队的任务包括:家训原文的句读标示、字句释义、阙讹补正、典故溯源、文本全译及安康传统家训文化价值的分析阐发等。工作团队以尊重历史、存真求实为工作原则,严格遵循古文献整理、译注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高校学人的学术专长,通过历时半年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戴承元教授负责完成的注译详实准确,解读精审到位,为安康优秀传统家训的推介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将于2016年年底出版。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地域文化研究成果
安康学院已出版的地方文化研究著作
“十二五”期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安康学院文传学院教师发挥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主动跟进安康本土的文艺创作,相继开展了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2012年)、安康新编汉剧《五女拜寿》研讨(2013年)、安康女作家文学创作研讨(2013年)、安康市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作品研讨(2014年)、《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研讨(2015年)、李春平长篇小说《盐道》研讨(2015年)、陈志越《野艾集》(2016年)研讨、文献纪录片《汉水安康》评论(2016年)等活动,产生学术论文40余篇。该中心学者戴承元、杨明贵合著的《默翁诗稿评注》获陕西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3年)、安康市第五届文艺精品创作奖二等奖(2014年)。戴承元教授主编的《中国汉调二黄研究》获第五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被誉为安康市实施“振兴汉调二黄文化”工程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盐道>论丛》2016年8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工作,推动了安康本土的文艺创作,也提升了安康学院文艺评论队伍的水平。 截至2016年10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重点项目1项,承担市厅级以上地域文化研究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论著10余部。 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期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围绕陕南地域文化建设和陕南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发地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研究;通过方言文化、民俗、民间文艺调查及地域文化类课程教学,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在相关专业开设《安康地域文化专题研究》《陕南文化概论》等课程,引导学生以紫阳民歌、汉调二黄以及汉水流域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培养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后备人才。以安康学院文传学院为例,近年来,文传学院四分之一的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及“挑战杯”创新项目,都以陕南民间文化现象为研究课题。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刊物《安康文化》及《安康文化》年度文存
安康学院陕南地域文化长廊和安康方志馆
2014年5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与安康市方志馆合作建成“陕南地域文化长廊”。该文化长廊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以志鉴的形式介绍陕南三市的地理区位、区划沿革、人文脉运、资源分布、经济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二是以视图形式呈现陕南地域文化资源及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三是以实物的形式展示我校学人在陕南地域文化建设和研究中的成果。四是以艺术鉴赏的形式展示陕南民俗事象。整个长廊布局设计合理,地域元素丰富,视图效果良好,文化浸润功能突出,既有助于师生加深对陕南地域文化样态的感性认知,也有助于对外宣介学校在陕南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功能。建成后的“陕南地域文化长廊”受到了校内师生、各界来访人士的肯定和赞赏,已经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标示陕南地域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观。“陕南地域文化长廊”获2015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受到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的表彰通报。 2015年9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与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协议约定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挂“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实物展馆”的牌子,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参与、支持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展品的研究工作,为该馆申报“牛山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支持。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作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全力配合中心开展的科学研究及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合作共建民俗博物馆,扩大了该中心在安康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对该中心拓展校地合作渠道有积极意义。 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强区富民的经济效益,使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实现对接,是陕南民间文化中心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2011年,该中心参与策划,根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安康学院文传学院教授李春平中篇小说改编,全面反映陕南紫阳地域文化风貌的全景式同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五项大奖。《郎在对门唱山歌》成功地为陕南紫阳量身打造出了对外宣介的城市名片,为宣介陕南经典的文艺样态—紫阳民歌、打造陕南人文旅游景观起到了积极作用。以《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成功为标志,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探索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方面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坚持合作研究、互助共进的理念,通过成果共享、人才交流、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以及联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和质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同类研究基地建立学术联系。2012年以来,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宝鸡文理学院文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榆林学院文学院、商洛学院文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参观交流,该中心也到其他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访问学习。该中心与兄弟院校围绕如何促成学院研究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合作、如何使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如何通过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研究带动特色学科建设等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取得重要共识。 “十二五”期间,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学者积极参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地方景区文化包装、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文化精神提炼、城市历史遗迹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街道桥梁命名、茶文化产业发展、节庆文化创意策划等各项活动,累计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各类建议方案和调研报告30份,其中,关于建设安康市博物馆、建设汉调二黄文化园、举办安康市茶文化节、设立安康市政府文艺精品奖等多条建议与方案被采纳。该中心专家提出的设立安康市哲学社会科奖的提议,已得到安康市分管领导的重视。在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文化工程中,安康市政府领导把汉调二黄的理论研究任务交由该中心负责完成;受安康市文广部门的委托,该中心组织专家撰写完成了2014、2015年度《安康市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在打造安康“一江两岸”的城市布局工作中,受住建部门邀请,该中心专家围绕安康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城市人文景观等问题积极献言献策。 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工作中,该中心学者戴承元教授成绩突出。戴承元全程参与“安康精神”表述语的征集、提炼、释义工作,多次参加“人文安康建设”座谈讨论,全程参与安康市住建局组织的道路、街巷、广场、桥梁命名及安康城市雕塑设计讨论活动,参加紫阳“第八届茶文化节”并撰写《祭紫阳真人文》,组织研讨并撰写石泉文艺精品文化创意方案,主持编撰镇坪县盐道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案。应邀为“2015·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撰写《祭汉江文》,系统阐述汉水文化的博大雄奇;2016年,作为陕南文化专家,在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中为观众生动讲析安康龙舟节的演变与传承。作为地方志评审专家,审读《宁陕厅志校注》稿、《安康县志校注》稿、《平利县志校注》稿、第二轮《旬阳县志》文稿,应邀为镇坪县、石泉县培训地方志编辑人员;应邀为安康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举办陕南地域文化讲座共五次,反响良好。 安康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将进一步优化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探索横向联合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使研究范围覆盖陕南全区;进一步加大茶文化、蚕桑文化、旅游文化的研究力度,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地方政府或文化部门主导的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为把中心建成陕南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而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1.12.2016 00:12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