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镇坪县大力破解食品监管难题
安康市镇坪县地处陕鄂渝二省一市交界处,一方面食品企业分散,监管链条长,工作成本高;另一方面食品物流来源广,周边影响因素多,起伏大,变化快,监管难度大。加之地方传统饮食习惯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食品新型业态,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多隐患较大。为破解监管难题,镇坪县从把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关,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创新监管举措,倾力破解山区食品监管难题,促使县域食品市场进一步规范,群众饮食安全得到维护。
一、创新监管机制。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网格。 将全县分为五个片区,执法人员分片包抓,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片区市场动态,全面受理群众信访和举报投诉,查办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加大人、财、物投入,各镇成立食品安全监管所,各村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协管员报酬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成投用视频监控中心,学校食堂、敬老院食堂、食品生产企业等单位安装摄像头,实现现场操作实况在线监管。 二是建立诚信分级监管体系。 建立监督对象诚信信息库,对全县食品企业执业情况统一征集、系统汇总、分类量化,落实分类监管措施,对照《镇坪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等级评分标准》现场核查量化打分,动态评级结果以卡通脸谱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推进行业自律。对有两次以上食品安全不良行为记录的从业者,实行“黑名单”制度,通报各相关单位协助执行,直接清除出食品行业队伍,加大惩治力度。 三是建立市场监管公示制度。 对餐饮店、学校食堂、敬老院食堂、食品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每月检查一次,填制“检查明白卡”张贴于涉食单位经营场所,便于公众监督。 四是建全索证索票制度。 对索证索票制度落实进行规范,要求必须在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索取并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批发企业同时必须完整记录销售情况,做到源头可追溯。
二、强化日常监管。 一是突出 隐患查治。 组织力量对食品生产和流通单位实行拉网式排查,彻查涉食单位的证照办理、经营范围、进货渠道、从业人员等情况,全面排查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建立工作台账,限期整改落实,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是强化动态监管。 经常性开展卫生监督和指导,增加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期间的巡回监督检查频次,增加餐饮具、食品原料、成品及熟食品等的监督监测频次,及时掌握动态卫生质量,强化企业主的食品安全意识,督促改进内部管理,改善卫生状况。 三是加强专项整治。 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组织开展食用油、桶装水、奶制品、辣椒制品、鸡爪、学校食堂、儿童食品、农村餐饮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环节调味品和肉制品等专项整治,重点对食品生产经营有不良记录者、“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治理整顿,严防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体事件发生。
三、提升监管水平。 一是 加强食品经营企业和单位从业人员专业卫生知识、卫生法律知识、实际操作规范与卫生行为养成方面的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二是 加强对从业人员基本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做到食品卫生宣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水平,降低操作不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因素; 三是 分类确定食品从业人员中可能传播病原体的重点人员,安排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把培训工作与奖惩结合起来,确保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
四、营造舆论声势。 一是 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在节假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点时段,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发放《食品法规手册》,散发饮食科普宣传单,开展假劣食品集中销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 制作餐饮、食堂安全知识小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消费指南,把群众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其成为食品安全生力军。 三是 开展食品安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提高广大群众食品法治常识和识假辨伪能力,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