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循环发展收获“生态红利”

03.08.2015  08:24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和发展“共赢”是大势所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又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健康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安康的发展充分证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路子,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

  据上半年数据表明,在关停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之后,安康市积极优调产业结构,装备制造、富硒食品和清洁能源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特色产业保持较好增势,工业内部结构向好,循环发展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生态红利”。

   生态优势也是经济优势

  生态优势是安康实现后赶超的战略性资源,是聚集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是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生态经济,安康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

  安康人世代傍水而居,命运与汉江休戚与共。水的保护,表面上看工作在水里,但实质的根源是在岸上。上半年,安康市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生态设施体系,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汉江水质保护等6个规范性文件,全力推进“两场(厂)”建设,10县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营,17个集镇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善汉江水质实时监控体系,已运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100%。这些举措,在最大限度地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同时,也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以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为工作中心,抓改革增投入,促发展惠民生,落实绿化造林任务,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上半年,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绿化33万余亩、重点区域绿化4万余亩、义务植树700余万株。

  夏日里,汉江沿岸成片栽种林树一眼望不到头,一簇簇新绿与清澈的江水相映成景,随着沿江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江边游玩,生态效应释放着惠民“红利”。

  同时,安康市上半年继续大力减少淘汰资源耗能,强力治污、铁腕降霾。采取硬措施治理工业点源污染,关停化学原料、皂素、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工业企业;开展了剧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检查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每2个月对国控重金属企业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制定了防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方案、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淘汰(改造)燃煤锅炉工作方案、空气质量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等,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每2小时更新PM2.5;淘汰拆除10吨以下企业燃煤锅炉9台,改用清洁燃料6台,今年以来县区共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3台。

  上半年,安康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的基础工程来抓,并将其作为福祉百姓和永续发展的自觉行动。通过生态保护的实绩,越来越多地人认识到,保护好这方山水最大受益者是自己,是安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发展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成为共识。

   生态保护催生循环经济

  安康市通过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要求落到实处,上半年通过一系列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的举措,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开发秩序,创新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益,实现各县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安康的产业优势,着眼未来的发展方向,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走精品精致、集约集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做优山林经济和富硒产业;提升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支柱工业和传统工业;重点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康市2013年相继提出推进“三区两园一中心”建设和发展“飞地经济”,去年又提出建设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形成“经济走廊”和“通道经济带”。通过沟通沿线城镇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技术流,引导生产要素进一步合理流动、集聚,把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安康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出发,针对安康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三个不同举措,来谋划未来“十三五”乃至“十四五”的发展格局。

  “飞地经济”5个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4个园区列入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飞地经济”正在成为安康循环产业高地、就业创业平台、对外交流窗口、改革创新标杆。创新“三区两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高新、恒口、瀛湖和县域园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产业聚集效应和承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正成为经济重要增长极。

  安康市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和种种政策红利的叠加释放,使民营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发展更加快速、更加健康。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健增长,民间投资增加快,全市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半壁江山”,较同期比较,三大产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6.6%、11.6%和20.1%。

  据安康市统计局分析,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四上”单位的从业人员比同期增长13.5%,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16.5%。从上半年看来,好的生态和政策“红利”吸引了更多的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也释放出民生“红利”,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两个“红利”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生态发展释放惠民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落脚点是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的紧密结合,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全省。

  生态发展时时向百姓释放着生态惠民的红利。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惠民增长动力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套保障性住房解决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住房需求。加快“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步伐,上半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16000余套,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13000余套。目前全市已累计搬迁9.7万户36.9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社区853个,集中安置率87%,带动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从源头上减轻限制开发区生态环保压力。

  安康市出台了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方案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全市17家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吸引817个企业进驻,解决就业1.12万人。市县财政分别安排500万元、300万元用于就业创业,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4918万元,扶持创业项目717个。

  今年以来,安康市积极组织和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市上下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引导干部职工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开始,全面树立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宣传的干部群众达1.5万人,营造了“保护汉江、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社会氛围。

  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逐渐理解和支持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自觉地投身于试点示范工作。可以预见,下半年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与人民群众的对生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相互融合。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