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宜居”为引领 探索“西安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26.01.2016  10:04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已进入新发展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解决突出问题,提升环境与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我国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省会城市,西安只有根据自身特点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才能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与协同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城市人居环境优化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鲜明城市特色城市文脉与城市国际化信息化等诸多城市建设中的辩证体系中明确西安市的侧重点、平衡点与立足点。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正确理解“国际化”与“大”   对合理的城市规模、经济容量、城区与乡村的容积进行研究,以确保人口发展与用地匹配,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为先决条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对于西安来说,历史文化是必须保护利用的资源,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是西安的城市定位。要做出自身特色,就需要对“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概念中的“国际化”与“大”有正确的理解与定义。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与巴黎各具鲜明特色,模仿唐长安建设的日本京都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现代化口号:“历史、文化、魅力孕育出高科技”,将人口规模控制在200-250万。洛杉矶采用了“城市群”的模式。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国际化”与“大”,将绝不是“摊大饼”式的平行扩张出一个面积与人口巨大的城市。而是城市整体具有“人性、环保、信息化”等国际理念,在自身优势领域引领国际发展,在全球有巨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化”与“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明确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西安市在这一方面已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一体化”等多项战略。   统筹优势资源 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对于西安来说认清西安市在国内的发展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发展优势、在国际上的发展优势,将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重视城市设计 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一概念。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关系在近代城市发展中一直是决定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甚至城市的总体交通体系也需要与之协调配套。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纽约曼哈顿下班之后空寂的写字楼,提出了避免“城市空洞冷漠”这一概念,今天美国的城市规划已包含了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物质建设规划以及城市政策设计和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今,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已被许多发达国家作为城市评价体系的一项主要指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了“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西安市的城市规划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九宫布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轮规划(1953~1972)中,保留了旧城(明清西安城),城市主要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工业区布置在东郊、西郊和西南郊,南郊安排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单位。道路系统基本保持隋唐长安城的棋盘式格局,以现有旧城道路为骨架向四郊延伸。园林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护历史文物遗址均匀布置。保留了东南郊、西南郊为发展备用地。自1953年起,西安市基本上按照此方案发展。1980~2000年规划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补充,明确和增加了保护古都风貌和发展旅游。在建设中把保护、恢复、重新利用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同发展现代城市的功能结合。在东郊、南郊、西郊沿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开辟林带和风景路,显示唐长安城轮廓,拓宽主轴线大街,将明城墙、护城河和环城林带建设成环城公园。对丰、镐两京城、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制定了专项保护利用规划。在最新一轮2008~2020年规划中,将城市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范围(行政辖区)、城镇范围(主城区、中心城镇)、主城区范围(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至2020年的城市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城镇850万,主城区528万)。规划重点一是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二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核心,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三是统筹协调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建设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五是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   培育城市精神 形成城市发展合力   以上几轮城市规划,为“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的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有效的落实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的“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以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指导思想。”   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发展体系中,传统的城市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涵盖的范围在急速扩大,在欧美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研究中,除了传统的道路、下水及能源输送等项目,信息、物流、低碳循环等以互联网、大数据大物流及二氧化碳减排为背景的新兴概念得到重视。本次会议更是提出了:“以自然为美,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于西安来说,如果能精准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将为“十三五”期间城市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综合支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在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工作中,西安市可以如会议精神中提到的,邀请被规划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还可邀请市民与全球专家共同参与,达到在理念和方法上创新,增强科学性、指导性的目标。(来源:西安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