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城市作为人类最为集中的居住点,其宜居性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成效和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对我省各城市宜居性进行量度测评,有助于提升全省及各个城市宜居水平和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日,陕西省信息中心对陕西宜居城市做了系统的分析,其指标体系分为社会宜容入度、环境适宜度、生活便捷度和宜居馈应度四个方面,包含21个二级指标,对我省各市城市宜居性进行量度测评。
据陕西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显示,全省宜居水平平均值为61.8,较上年度提高6.8%,宜居水平持续提升。各市来看,按综合评价指数高低顺序依次是:宝鸡69.2、西安67.9、铜川66.4、汉中62.9、安康62.7、咸阳61.7、商洛60.9、渭南57.0、榆林56.9、延安52.8。如果按照综合指数50.0以上为宜居城市,各市均进入宜居城市行列。
三大区域宜居水平显然有别,陕北地区提升最快。关中各市城市最宜居(64.4),陕南各市城市宜居水平居中(62.1),陕北各市城市宜居水平相对落后(54.8)。与上年度相比,陕北地区提高幅度最大为10.41%,关中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为4.55%。
全省社会宜容入度指数最高,生活便捷度指数提升最明显。全省社会宜容入度、环境适宜度、生活便捷度、宜居馈应度指数平均值为0.743、0.688、0.489和0.633,分别较上年度提升13.6%、3.9%、15.3%和下降0.5%。生活便捷度指数提升最快主要得益于全省交通便捷性提升,市政设施水平和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教文卫体设施水平也稳步提高。宜居馈应度指数下降主要是部分城市社会安全指数下降比较明显,人口死亡率略微升高,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有所回升。
宝鸡、咸阳属于均衡发展型宜居城市,宜居水平居全省第1和第6。宝鸡社会宜容入度、环境适宜度、生活便捷度、宜居馈应度分别居全省第3、第5、第2和第1。(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