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宜川王湾村的脱贫蝶变:“产业扶贫+”让乡亲们富起来

20.09.2020  12:02

  华商网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的王村,辖3个自然村,共有130户363人,曾经这里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其中贫困户占44户126人。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产业落后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王湾村在深度贫苦里徘徊,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这里便成了扶贫干部心目中的一块“硬骨头”。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湾村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找穷根、摘穷帽、破穷境,走出了一条“能脱贫,不返贫”的小康之路。

   找穷根——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是贫困主因

  “过去由于村子里面没有优秀产业,很多乡亲们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为主,收入来源很不稳定,有的还曾经因为每年准备年货没钱而发愁,”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二级主任科员贾李锋说,“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就发现,村里没有优秀的产业,而且现存的产业过于单一,是王湾村曾经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宜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和街道“五抓五强五解决”脱贫攻坚举措,经过深入研究王湾村的地理、区位、生态优势,最终确立“产业转型谋发展、旅游带动促增收、设施改善优环境”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坚持‘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方向,将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起来,为王湾村谋划生态休闲采摘园、牡丹花卉观光园、鱼蟹养殖垂钓园、水上游乐体验园、民俗新居安乐园五个特色园区,以此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休闲游玩”,贾李锋说。

   摘穷帽——因地制宜、打造村内特色产业发展

  为了摆脱王湾村产业单一的局面,当地的扶贫干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出了“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争取项目支持、推广设施农业等举措来搞产业,助发展。

  王湾村村民杨水合谈起家里的脱贫致富路,异常的高兴:“之前还没有脱贫时,我们家也就种个玉米,每年收入在六七千元左右。但是自从政府的扶贫政策到了以后,现在我们家不仅种玉米,还种蔬菜和甜瓜,每年到了收获甜瓜的季节就特别忙,收入就变得多了起来。如今靠着政府的帮助我家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家里现在住的也好,娃娃都有自己的房间了,在外地上学回来以后,不用全家挤在一个土坯房里面”。

  站在242国道旁,王湾村月亮湾大棚种植基地的150个公棚尽收眼底,延安大学派驻王湾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张冰雁指着面前的种植大棚:“不要小瞧这些公棚,村民的致富路全靠它们,这些工棚每个有相当于6分地的面积,全部是免费给村民种植。里面种植的作物有甜瓜、西红柿、草莓等,这些种植物全部天然养成不添加农药,每个棚每年的收入都在一万元到一万五左右。

   破穷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落后短板

  “改善王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也是该村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张冰雁介绍,“在这方面,我们从水、电、路、房改善上寻求突破,现在累计投资1200万元,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广场建设、路桥补修、村庄亮化、屋顶处理、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16个”。

  特别是针对王湾村白家庄几代人蜗居危窑的现状,王湾村按照“三精”管理要求,坚持群众自筹不超标、安置面积不超标的原则,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建成特色民俗新居48院,搬迁安置群众50户150人,其中易地搬迁26户81人,避灾搬迁24户69人,圆了王湾村村民百年的安居梦。

  如今的王湾村一改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窑、睡觉一张炕”的旧生活,迎来了“庭院有菜园、门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据统计,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8元,比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1.2%;村集体经济收入5.45万元,比2014年增长了26倍,王湾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脱贫到富裕的华丽蝶变。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安康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3%
  9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发布会。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介绍安康市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安康全市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58.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