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家有三个大学生
我叫殷军娥,今年45岁,家住洛南县麻坪镇三兴社区十九组村民。全家现有六口人,公公陈存连,83岁,农民;丈夫陈金龙,46岁,农民;大女儿陈英敏,24岁,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二女儿陈静,23岁,西安石油大学俄语专业大三学生;儿子陈鹤,20岁,西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
家有三个大学生,而且都上的是好大学,读的是好专业,大家都十分羡慕,也有许多人问我有什么“家风家教”方面的诀窍。其实我们没有诀窍,有三点体会。
一是父亲教会了我们无私奉献。 我的父亲叫殷书斌,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17岁高中毕业就在家门口的槐树坪担任民办教师,一干就是43年,直到2003年光荣退休。你们可能想不到,父亲是在他教龄25年时,才按照国家政策转为公办教师的,之前,他这个“老民办”一直是记工分、拿几十块钱,我们家的光景比起左邻右舍来,差了一大截。很多人劝父亲:“别教书了,身强力壮的,干啥不好?你看,你教书把家里都教穷了。”父亲却坚守岗位,毫不动摇。
每年夏秋两季收庄稼,是我们一家人最艰苦的时候,也是父亲在学校最忙碌的时候,家里的庄稼被大风刮走、被暴雨冲走,妈妈和我们姊妹三个一边哭一边收,父亲却为了教育事业忙活。说实话,年轻时候,我也恨父亲不顾家,作为一个老教师,自己忙着教书,培养出了一个个大学生,我们姊妹三个却因为家里穷,没有一个能有机会读高中。但是,看到父亲一天天多了白发,弯了腰杆,我慢慢理解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理解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父亲爱岗敬业的家风,像一丝丝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灵,成为我自强不息的动力。
第二,生活教会了我们自立自强。 嫁到陈家一年后,大女儿陈英敏出生了。上有60多岁的公婆,下有急需照顾的孩子,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我和丈夫身上。因为我必须在家照顾老人,丈夫只能一个人出去打工,保证家里的开支。随着孩子们一个个先后进入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两口子头上的“紧箍咒”就一年年越来越紧。虽然这样,面对艰难的生活,我们没有低头,没有放弃。在丈夫出外打工的同时,我替人打零工,上山挖药,想尽办法挣钱补贴家用。一家七口的日子清贫却快乐,我们的衣服虽然旧了些,却特别整齐、干净;我们的饭菜虽然淡了些,却充满温暖、亲情。公公婆婆对我也非常照顾,在我们出门时把家里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立自强的家教,让三个孩子也都争气,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个个都没有让我们费心。如今,他们不但在学校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助学金、奖学金,而且在每年寒假、暑假都在西安打工,为自己攒学费,为家里减轻负担。
俗话说,千难万难没钱最难,对我们来说,家有三个大学生,还真是喜忧参半。特别是去年老三刚刚考上大学那阵子,三个孩子一齐交学费、生活费,四五万元的巨大数字,把我们熬煎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虽然亲戚朋友纷纷借钱给我们,但欠下的终究都是人情,终究都是账,我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呀。
第三,社会教会了我们心怀感恩。 从去年春天开始,党和政府“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为了我们家早日脱贫致富,走出困境,镇上、村上、组上的干部们想尽了办法。他们把村里的8亩烤烟让我承包,从栽烟、扳烟、到烤烟,领导们为我提供全过程技术扶持,使我这个一窍不通的农村妇女也成为了“烟农”。镇上还对我丈夫陈金龙进行了技能培训,让他学会了支模,每天也能挣到二三百元了。为了进一步减轻我们两口子的负担,镇长多方联系,县红十字会、县慈善协会、县教育体育局领导多次来到我们家,为我们办理助学贷款,为老人带来营养品。更为难忘的,是各位领导们在去年暑假几次看望我家孩子,为孩子们三个送来许多书本和3000元爱心款,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有句老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的三个孩子在一起老是说,等有一天,自己毕业了,要到偏远山区、到艰苦地区、到国家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用火热的爱心回报国家、回报政府、回报领导、回报社会,把这份爱心不断传递下去。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我知道,我们的孩子心地善良、说话算话,他们能说到,就一定能做到。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风家教”这方面的大道理,我们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好,但我们深深体会到,三个孩子能够成为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同学眼里的好同学、学校眼里的好标兵、品学兼优的好苗子,祖辈的无私奉献、父母的自立自强、社会的爱心帮扶,三方面缺一不可。在这里,我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感谢用阳光温暖我们全家人的好国家、好社会、好时代。
今后,我一定要与丈夫一起,尽最大努力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尽最大努力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传递感恩。同时,我还要把《家有三个大学生》的故事告诉更多人,让大家分享我们的幸福,感受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