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读者寻访安吴青训班 “父亲曾在这里当教官”

16.06.2015  08:28

  “以前只知道父亲是名老红军,曾经做过地下党员。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才发现父亲曾在安吴青训班做过教官。”61岁的西安市民董女士昨日和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一起来到第三条寻访线路的第一站——泾阳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她说:“想看看父亲曾工作过的地方。

  6月15日至19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正林教授,带领志愿者邸二宝、张鑫、宋江鹏,行走第三条线路,寻访泾阳安吴青训班、云阳镇八路军誓师换装旧址、凤翔县“竞存学校”旧址、宝鸡“日军战俘营”旧址、宝鸡金台区申新四场地下纱场遗迹。

   >>遗迹现状

  安吴青训班仍保留四处遗址 曾作为卫生院长期使用

  安吴堡,渭北大地的古村落,位于泾阳县城北16.2公里处,是“富可敌国”的盐商巨贾吴氏家族的豪宅。清朝末期,重振家业的吴周氏以寡居之身帮助西逃的慈禧“勇渡国难”,后被慈禧太后收为“义女”,赐封“一品诰命夫人”,晋升为皇亲国戚。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安吴青训班),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初为中央青年部)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西北青救会)在国民党统治区泾阳县安吴堡创办的一所战时青年干部学校。

  193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冯文彬,受党中央派遣到泾阳县云阳镇参加安置从国民党监狱释放人员工作。事后,中共陕西省委贾拓夫等负责人与冯文彬商定,拟对西安事变前后西安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进行战时军事、政治的训练,以适应抗日救亡工作的需要。

  安吴青训班旧址保留至今的有吴氏庄园、迎祥宫、望月楼和吴氏陵园。吴氏庄园是青训班的活动中心,其前部为青训班领导机关的班部,中部为会议室和联欢处,后部为青训班连队驻地。迎祥宫为青训班集会文化娱乐处。望月楼为青训班秘书处驻地,胡乔木曾在此居住办公。吴氏陵园是青训班的露天课堂和节目聚会场所。

  在安吴堡中心位置,就是青训班班部所在地——吴氏庄园,门前为堡内东西主干道,现存三进院落为吴氏五院中东院的庄园。整体建筑依南北中轴线排列,砖木结构的建筑依然保持当年风貌,泾阳文史专家杨东峰介绍说:“此处当时作为卫生院长期使用,所以房屋主体结构保存完善,仅墙面进行过简单修缮,主体木结构和地砖均为原貌。

  走进庄园,通过东厢房山墙影壁,即来到庄园前院,东西厢房是当时吴氏家族亲信、仆从住所,在青训班时期为主要办公机构班部,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进步青年均需在此登记注册,编入相应班队。

  大厅为庄园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在保存着的前部两侧为暗房,中间为过道,后部为明厅。吴氏家族鼎盛时期,在这里召集族人议事和举行重大活动。青训班时期,是班部召开会议和举行晚会的地方。

  穿过前厅进入后院,东西两侧厢房已入前院。正面居中为退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原为吴氏掌门人起居室所。现在厅中还留有石几石凳,假山鱼池,投射出当年的豪华气派。青训班时期,这里曾作为二连驻地,是安排驻地防务和当地民团势力周旋的决策场所。

  “在参观安吴青训班时,我们往往会被安吴堡吴家大院建筑的精致所折服,刚进大门时就是一个差不多50厘米高的门槛,院落更是符合中国传统宅院的对称性布局。”志愿者邸二宝说。

   吴氏陵园是青训班露天课堂 国学大师吴宓长眠于此

  吴氏陵园坐落于安吴青训班的东北部,距离吴家堡青训班纪念馆不远,开车只需几分钟的路程。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有十几亩地那么大。这里有砖砌的小路,小路两边的空地上长起很多杂草,但翠绿的古树依然挺拔,环境清幽静谧。沿着小路往东走则是吴氏家族后人、国学大师吴宓和弟弟吴协曼的墓葬。

  而这里也是吴家堡青训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里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青训班学员平时就在这里上课,这是他们的露天课堂。

  “据介绍,当时学生们的生活比较困难,生活费每月刚开始还有六元,最后缩减到四元。住宿、上课条件那就更差了,在地砖上铺草睡觉,而露天上课是因为教室资源少。”志愿者邸二宝说,但是正是这个资金缺乏的青训班为当时的抗日前线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寻访故事

  在安吴堡找到父亲的课义《怎样消灭汉奸

  “父亲董实丰是红军大学第一期学员,就是被冯文彬叫来做教官的,从第一期到第五期都在安吴青训班。”董女士说,由于父亲早年从事革命工作,1949年后又为党和国家尽心尽力,所以她与父亲的交流不多,对父亲的生平了解也少,直到阅读了父亲留下来的一些回忆录,才觉得这是一个深深的遗憾。特别是当她知道父亲曾在安吴青训班做过教员时,更是产生了一种想来这里找寻父亲当年经历的渴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

  在安吴青训班纪念馆中的一份《战时安吴青训班课义稿目录》中,董女士很快找到了父亲做教官时期的课义《怎样消灭汉奸》,她说:“当时每位教官都要就一个专题制作自己的课义,父亲主要讲授抗战形势和青年工作。

  而来自北京的钱地地先生的母亲曾在安吴青训班学习,他专程前来寻找母亲学习过的踪迹,在纪念馆内仔细查看着墙壁上的学员照片,他说:“母亲孙彤彦当时曾化名陈克,从河北定县逃亡到陕西,通过八办到了安吴堡学习,随后进入抗大学习。

   >>寻访疑问

  为什么选择在泾阳设立青训班?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正林教授说,泾阳县云阳镇因其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换装改编为八路军和抗日誓师之地,也是全国进步青年和海外华侨奔赴延安必经之地。抗战初期,成千上万的青年奔赴延安,延安接纳不了那么多人;另外这些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并不了解。因此,全国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领导人冯文彬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共陕西省委的支持下,创办了“青训班”。

  如何判断进步青年可以去延安?“主要进行政治甄别

  “那么多进步青年来这里学习,如何考核?怎么才能知道是否有资格去延安?”志愿者宋江鹏提出疑问。泾阳文史专家杨东峰介绍:“曾经跟几位安吴青训班学员和他们的后人交流过,当时全国大量进步青年涌入延安,一时间人员纷杂,其中不乏日本特务、国民党特务混入,所以在安吴青训班,并没有毕业考核,而是一种政治过滤:让纯正的进步青年去延安。

  “当时持介绍信的青年可以从八办直接申请去延安,没有介绍信的进步青年就会先到安吴堡进行短期训练,实际为政治甄别,看是否能经受住革命考验。”杨东峰说,当时大部分为十几岁的流亡青年学生和三十岁以下的进步青年,按文化水平区别教育,短训班依照学员成分的不同层次,编制了职工连、农民连、妇女连、儿童连、艺术连、游击队、佛教连等。

   >>史海寻遗

  安吴青训班输送1.2万进步青年 八成进入抗大和陕北公学深造

  安吴青训班1937年10月创办,至1940年4月迁至延安,在历时两年半的时间里,共举办14期,培训学员1.2万多名。这些学员结业后相继奔赴各条战线,从事军事、政治、民众运动等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10月11日,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在斗口农场正式创办,冯文彬任班主任兼教员,有学员150余人。培训时间半个月,主要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知识、军事常识和青年群众工作。第二期于11月在云阳镇开学,西北青救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任副主任,有学员200多人,学习时间20天。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从第三期起,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即从训练陕西青年积极分子转向全国广大爱国青年。与此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从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先后选派了一批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和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的党政干部到青年短训班工作,到第三期开学时有学员300人左右,临结业时人数超过500人。这时因校舍满足不了需要,短训班遂于1938年1月由云阳迁至安吴堡。

  短训班从第四期起,每期学员人数超过1000人,培训时间延长到1个月。1938年4月,战时青年短训班改名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并进入鼎盛发展时期。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青年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之后,青年委员会、西北青救会的机关也由延安迁至安吴堡,以青训班为基地,努力推动抗日青年运动的发展。至年底青训班连续举办了十期,招收训练青年上万名,百分之八十以上毕业学员到陕北公学和抗大继续深造,少数被分配到抗日民众团体从事抗日救亡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云阳八路军誓师换装旧址仅有雕塑和纪念碑

  昨日下午3点,在当地学者的带领下,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开始寻访八路军改编后换装与誓师的遗迹。1937年8月25日,驻扎在甘肃庆阳与陕西富县、淳化县等的红军接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后,很快从各地集结到云阳进行换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云阳是八路军115师与129师换装的地方,但现在已是遗迹难寻。

  在云阳镇街道一个交叉路口可以看到一组雕塑,基座上有“红军在云阳改编东征抗日纪念”的字样。另在当地一所学校的图书实验楼前,有一通残旧的石碑,正面文字是“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誓师动员大会旧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民党达成一致共同抗日,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命令红军集中于泾阳地区,主力集中在云阳镇,整装待命。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2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1937年8月底,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一五师一部,在云阳镇中街大操场举行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誓师动员大会,1937年9月6日清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泾阳县桥底镇三里村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召开改编与誓师抗日大会。第一二O师在陕西富平集结改编。各师召开动员暨誓师抗日大会后,于1937年八九月间分批从驻地出征,开赴抗日前线。

  红军主力改编誓师抗日云阳旧址包括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旧址、八路军一一五师改编誓师抗日会址、红军总部医院、野战医院旧址。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旧址为云阳镇文家大院。当时,文家举家经商在外,这套院子遂被红军总部使用。正院是总部首长办公住宿的地方,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刘伯承在这里生活工作,指挥红军主力作战。东院是总部直属机关部队住所。当时,红军总部的参谋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分别以代号“长江部”、“武昌部”、“衡阳部”对外工作。红军总部医院、野战医院遗址在云阳以北的马家村,旧址现已全毁。

编辑: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