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中的那条船
从大年三十至今,赵卫明和3个同事一直在船上。
1月23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武汉采取了封城措施,随后公共交通工具停止运行。
工作困难了。再困难工作也不能停。
船长赵卫明,轮机长杨大华,船员丁汉生、原尽汉从家里携带生活物资上了船。
船是水文趸船,人是水文人,从属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河道勘测中心。
在特殊时期,他们的担当是:根据汉江水位变化及时对趸船位置进行调整,做好码头水电安全保障和卫生消毒,做好值班记录,确保水文码头安全运行。
在特殊时期,他们的放弃是:照顾与陪伴家人。
在特殊时期,在封城中,特别需要共克时艰的家庭,缺少了这些汉子。
杨大华还有3个月就退休了。“我是党员,我先上!让我为服务了40年的单位站好最后一班岗。”他是主动请缨。
长江委水文一线,还有许多这样的坚守者。
封城之中,水文工作,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条大船。特殊时期,对历经风浪的船员来说,没有特殊。
2月15日,长江委水文三峡局庙河水文站老船长胡昌荣坚守的第21天。
测船虽小,也是一方天地。船长就是要稳心聚力。
每天,他都会这样提醒同事:“在微信工作群里汇报健康状况,坚持戴好口罩,与他人说话时保持一臂距离,有任何不舒服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咱们这地方肯定没有问题。”
宜昌城区实行封闭管理后,原来的轮流值班出现了困难,出城进城都要经过各种复杂的检查,多一个人出行也多了一分感染的风险。
考虑到同事们的健康,老胡利用船长的“特权”,决定取消换班,他自己多顶一段时间。
非常时期的庙河水文码头格外冷清,但对码头的安全管理和防疫工作,老胡一丝一毫都不马虎。除了每天一遍遍叮嘱外,还要组织大家对趸船和测船进行消毒,大到甲板、会议室,小到救生圈、楼梯扶手,不留死角。
不能回家的日子里,每天让老胡感到最惬意的时刻,就是和孙子通视频电话,看着小小屏幕里孙子红扑扑的脸蛋,老胡眼里充满了宠爱。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个人都深切地体会到爱与责任才是战胜困难最强大的动力。
5点半起床,做好早点;6时20分,黄锦鑫从家里出发了。他要去接儿子和儿媳,分别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谌家矶院区和南京路院区上班。他俩都是发热门诊的医生,从疫情开始,就一直奋战在一线。
送完儿子儿媳,7时45分,老黄就到了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测报值班,开始检查水情分中心数据、水文测验等工作。
黄锦鑫是汉口分局的主任工程师。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他和老伴就全面“接管”了一对双胞胎孙子。武汉实行交通管制以后,老黄每天又增加了一个新任务——接送儿子儿媳上下班。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儿子儿媳并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而且他们上下班没个准点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五六趟,很多时候还得在后半夜接送,老黄很难睡个囫囵觉。
儿子一家的后勤保障,对年近60的老黄来说已经不轻松了,但这还只是他日常内容的一部分。武汉“封城”以后,家在外地的职工不能返汉,他主动承担了假期里的测验工作,并和同事施湘容共同承担分中心的报讯值班工作。
从自己家、儿子家、医院到单位,老黄马不停蹄,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我和儿子、儿媳都是党员,现在是战时状态,关键时刻要顶得上,不能掉链子。”
他说,虽然知道“战场”危险,担心孩子们的安危,也心疼他们太辛苦,但国家有难,义无反顾。
编后
国家有难,义无反顾。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
封城之中,
我们在等一条船,
我们也能驾一条船。
水利人,我们坚守的地方是江河,
我们站立的地方,
叫中国。
编辑:高蒙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