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监管难 “一票通”来破解
初秋的9月,细雨中的革命老区子长县已略显寒意。而该县闫家枣林村的子长县卓馨豆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厂房里,记者看到一片热气腾腾的生产情景。35岁的合作社负责人陈刚,正忙着安排给县城的客户送货,他不时提醒员工:“不管给哪个单位送货,一定要记得给人家把‘票票’开上。”
陈刚说的“票票”,是子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中推行的“一票通”。在一些县城特别是偏远地区,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屈指可数,更多的是食品加工小作坊,子长县就有各类小作坊87家。这些小作坊生产条件和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和限制,小作坊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如何更好地加强小作坊的监管,既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又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摆在各级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
子长县食药监局率先在全省推出了食品加工“一票通”监管制度。该局局长李彬林说,所谓的“一票通”,就是对该县符合备案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设计统一格式的销售票据,票据正面为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购货时间等内容,票据反面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关许可证照。按照该局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销售食品时必须向购货者出具这样的销售凭证,这样有效保证了食品小作坊的产品来源可循、去向可查。
瓦窑堡街道办食药所所长何小东表示,他们对辖区的食品经营户和餐饮服务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一律不得采购未通过审查登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产品。在监管过程中对无法提供“一票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也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形成一个市场“倒逼”机制,有效规范了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活动。
记者在该县的超市、中餐馆、火锅店看到了小作坊向他们出具的“一票通”,从他们那里也印证了“一票通”取得的效果。目前,子长县共审查登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9家,52家小作坊进行停业整改和规范,对条件太差的12家小作坊予以取缔,4家小作坊考虑到自身条件,已经主动自行停业。“一票通”的实行,使小作坊的监管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子长县“一票通”的做法也受到省食药监局的重视和肯定,已经着手在全省推广。
本报记者张亮 通讯员张伟峰 武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