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场牵手“人才池”
在永定家庭农场的食用菌大棚,彭慧玲(左三)与专家交流种植技术。本报通讯员屈洋摄
2020年12月15日,一场大雪让宁强县巴山镇披上雪白的盛装。位于石坝子村的永定家庭农场,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冒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汉中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李冰,带领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岗工作人员,以及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院长张可跃、食用菌汉中研究所所长黄庆林和农林学院技术骨干张党省,为王永定夫妇创办的永定家庭农场进行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场指导。
巴山镇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雨量充沛,林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创业4年,王永定和妻子彭慧玲建起80座大棚种植猴头菇、香菇、黄金木耳等食用菌。食用菌种植给他们带来200多万元的年收入,还帮助周围一些贫困户脱了贫,但一些技术难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我们收益较高的猴头菇,却容易发生菇体发红、味苦、保鲜难、易粘连等问题,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也不会生产菌种,只能从外地购买。这些都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彭慧玲说。
对于永定家庭农场而言,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
“袋栽猴头菇菇体发红,原因一是光照太强,二是出菇时夜间温度偏低,昼夜温差大而导致菇体养分过于充足,变成粉红色,并随着气温下降而颜色加深。”
“猴头菇保鲜仅仅低温还不够,还需要单个包装隔离,防止菇体粘连。”
“味道苦是猴头菇的特点,没有必要刻意修正。培养基中加入5%至10%的木糖醇渣就可以改善。还要注意把握好采摘时机,采摘过晚也会影响口感。”
专家们现场“把脉”,一一开出“药方”。对于菌种引进与生产问题,专家们表示,只需再配置一些设备,投入不会很大,却可以省下不少钱。
经过实地查看和面对面交流,专家们还发现了王永定夫妇尚未提及的问题。
“永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较大,但总体上生产还处于粗放经营型,缺乏品种更新和技术创新,今后还是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专家们建议,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通过采取“企业+院校+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主攻生产销售,院校协助开展技术研发,农户进行日常栽培养护,推动永定家庭农场实现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从人工化生产走向智能化生产、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一次专家把脉,给永定家庭农场既解决了眼下的难题,又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而这一次把脉,并非偶然。
“上周五,我们接到宁强县人才交流中心提交的永定家庭农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随即开始匹配‘人才池’专家,提供上门服务。”李冰说。
李冰口中的“人才池”,正是汉中市近期推出的一项新政策。
据了解,“人才池”是为满足汉中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是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对人才的需求,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采用政府补贴和用人单位有偿使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人才储备、培养和使用机制。
汉中市推出“人才池”政策,旨在由政府搭台,专家把脉,为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技术攻关以及管理升级等服务,通过人才共享破解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所需人才“引不来、养不起”的问题。
获益的不只是永定家庭农场。目前,汉中市正在广泛收集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在经营管理方面亟须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各类紧缺实用人才,以及技术项目合作或解决技术难题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匹配“人才池”专家,努力让各类人才动起来、活起来,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