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书吧

09.01.2015  23:24

  咖啡馆,在岛国如雨后春笋,一家接一家冒起,愈开愈密。从南洋咖啡到西式咖啡,本地的咖啡文化变化何其大。

  我对咖啡敏感,很多时候上咖啡馆不为咖啡,而是纯粹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气氛。本地的咖啡馆近年去了好几家,有些走怀复古风,有的风格现代、简约;想想,如果能将书与咖啡、茶融为一体,那就能在同一时间满足不同的粮食需求,多好。

  后来方知武吉巴梳路有家“The Reading Room”咖啡馆,是书店,也卖餐饮,晚上改为酒吧。我曾路过,由于外观看似pub,在门前驻足一阵,最终没勇气推门光顾。

  意想不到的是,数月前的杭州行竟然与一家书吧不期而遇,体验了经营者的细腻与心思。

  山上邂逅书吧

  山上冷飕飕。造访杭州的宝石山已近黄昏时分,气温逐渐下降,披上夹克也无法驱走寒意,身体微微颤抖。宝石山之行是为了一睹含历史古韵的保俶塔。

  眼看天色渐暗,我们没做久留,景点绕一圈之后便沿着石阶往下徒步。

  就在宝石山腰,伫立一栋两层楼的中国式建筑,牌坊烙印“纯真年代”四个颇有艺术美感的字体。里头微亮的橙色灯光在这暗天色显得格外暖人意;走近瞧瞧,原来是一家提供书籍及餐饮的书吧。

  此行书局不多见,不晓得杭州的书局躲到哪儿了,倒是在山腰邂逅这家书吧。山上人烟稀少,别无其他商店,书吧仿佛在等待有缘人上山来光顾。既然遇上了,就应该进去体验,同时感受杭州人的悠闲时光。

  西湖边的文化客厅

  因为热爱阅读,尤其喜欢散发书香的氛围,踏入书吧立即投入其中,对号入座。书吧舒适宽畅,充满格调,或许是室外绿树环绕,多少也把大自然的天然气息引入书吧内,人也增添几分清爽。

  面对陈列整齐的书籍,很自然地取出几本随手翻阅,再点一壶热茶和一碟小吃,舒舒服服沉浸在纯真年代的小清新中。

  纯真年代的标语为“西湖边的文化客厅”,此话不为过。书吧俯瞰西湖美景,夜幕低垂,远处灯火闪烁,美不胜收。而作为文化客厅,纯真年代经常邀请文人墨客前来做客,受邀的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贾平凹、余华、麦家、台湾诗人郑愁予等,文学气息浓郁。

  这样富具特色的书吧想必幕后推手一定是个文化底蕴颇深的人。她是朱锦绣,一位从小就对文学充满热忱的女士。她于2000年9月开设了纯真年代,可谓杭州第一家结合“书文化”和“吧文化”的复合式书吧。从宣传册子了解到,她是当年在癌症手术后萌生开书吧的念头。躺在病床上的她纳闷杭州有那幺多茶吧、酒吧、咖啡吧及网吧,就是缺乏书吧。

  朱锦绣是在与病魔搏斗时找到了开书吧的动力,而书吧给予她一股正能量,助她迅速康复,同时圆了人生一大愿望。

  我是初次光顾中国大陆的书吧,因此无从比较。不过论装潢和格调,倒有几分台湾咖啡馆的小资情调。背景音乐精挑日籍巴西爵士女歌手小野丽莎的Bossa Nova曲子,轻柔吟唱,细腻得很,感觉很对位。“纯真年代”藏书丰富,有作家签名书籍专柜、文学着作,以及各类杂志供阅读。可以这幺说,书,让纯真年代优雅起来,展露个性。如此有文化气质的书吧就曾获得“杭州市文化创新旅游线路”殊荣。

  当晚的顾客以年轻人居多,来此谈心的不少,也有人善用这清幽环境上网消磨时间。远离山脚下的喧嚣,大家仿佛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纯真年代,细细品味这耐人寻味的人生篇章。

  山上冷飕飕。步出纯真年代时,尽管天色已暗,寒风吹得叫人直颤抖;那一室的书香和热饮,余温尚存,心中暖暖的。(作者:蓝郁,文章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