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农业局“三箭齐发”保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园区,实施大户带动,山阳县农业局“三箭齐发”保增收——脱贫攻坚进行时
精准扶贫对于山阳县来说,的确很费劲: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基础薄弱。
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返贫现象极为突出。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全县仍有1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2万贫困户、9.6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3.1%。
对此,山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精心谋划、高点起步,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锁定目标,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瞄准路径,统筹推进全县精准脱贫工作。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全面战役中,与各级保持同脉共振的县农业局,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培育经营主体示范引领,探索出一条农业强基的扶贫之路。
产业支撑:特色种养齐头并进
群众要脱贫,增收是关键。“要解决农民脱贫问题,得从根子上抓,从产业上扶。”对全县农业产业如数家珍的县农业局局长陈金国说,“脱贫的途径很多,但要保持脱贫不返贫,就要在农业上寻找突破口,以达到强基固本、长效脱贫的目的。”
工作有了方向,扶贫措施更加有针对性。该县相继出台了《山阳县农业产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山阳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相关文件,详细对全县产业布局进行了规划,立足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茶叶、中华蜂、畜禽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靶向”瞄准富有地域特色的种植和养殖业。
今年以来,农业局共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848人次,开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类技术培训22场次,完成培训2200人次,其中培育职业农民112人。全县发展食用菌1590万袋、魔芋6840亩、九眼莲2910亩、茶叶18000亩、水杂果5100亩,高山生态蔬菜5200亩、马铃薯16.2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面积65万亩;新建万头猪场3个、百万只鸡养殖基地2个、万只鸡基地14个、5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4个,50头以上牛场6个,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发展到2560个,猪、禽、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62.67万头、2.71万头、30.25万只、2722.5万羽,饲养蜜蜂2.612万箱。据测算,全县3.12万户贫困户,9.61万贫困人口中,约有1.496万户、5.33万人将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特色种养业齐头并进,持续发力,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据介绍,到2020年,全县新建扶持贫困户脱贫的核桃标准园3.5万亩、板栗标准园3.2万亩;水杂果0.07万亩,食用菌400万袋;发展扶持贫困户脱贫的生态茶园0.6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6.85万亩;扶持贫困户脱贫的中华蜂1.2万箱、生态猪养殖5.6万头、生态鸡养殖68万只、生态牛养殖0.3万头、生态肉羊养殖4.7万只,特色种植2.64万亩。全面抓好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引进和产业化深度开发,全县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个,不断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贫困户构筑稳定增收渠道。
园区承载:农业实现提质增效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山阳县走出一步先棋。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该县提出“三带一创一承载”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园区集约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着力建设一批集产品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市场营销等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县已建成农业园区22个。园区总面积5.8万亩,年收入10亿元以上,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鼓励创新创业,发挥“一创”横向连接纵向发展的作用。今年,该县率先筹建了农业投资开发公司和畜牧投资开发公司,承担全县农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农产品开发销售等任务。通过创新农业投资方式方法,有效连接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高效、准确的实现政府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等方面的目标,避免政府过多参与市场,从而真正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
畜牧业是山阳的一项传统产业,但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既达不到规模养殖,又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在市场前景的准确把握上,养殖户犹如盲人摸象。对此,山阳县将建设“双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的目标任务全部依托农业园区,实行大场大户承载。
农业园区是集先进技术、人才、设备、发展方式、管理模式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漫川优源20万头生态黑猪繁育园区、板岩佳泰养殖园区、户家塬意发生态养殖园区、色河峪河现代生态养殖园区、小河良群百万只肉鸡园区等,不仅承载了全县畜牧养殖发展任务,还通过繁育子猪(畜),带动周边部分中小型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和贫困户,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拉动作用,基本形成了“园区+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模式,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农业园区每年可解决近千人就地转移,力促“留守人员”足不出村务工增收。
示范带动:脱贫路上拐弯超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业要实现提速,靠什么来带动?山阳县创新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动“三带”模式,得出了一个完美答案。
企业带动降低农户风险,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漫川万福茶业公司、黄花岭双桥茶叶公司、法官天竺源茶业公司等企业,积极流转贫困户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茶园,然后再交由农户分散经营,茶园所采茶叶全部由公司回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公司和农户双赢。
农民变“股民”,以低成本投入,获得高收益。高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了带动贫困户脱贫,将基地建设和移民搬迁、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吸纳搬迁户、贫困户在园区常年务工40余人,采取“保底工资+效益分红”的工资模式,增加务工人员收入。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基地场地、设备租给贫困户进行食用菌生产。吸纳农户用土地、小额贴息贷款等入股分享基地收益。同时,积极为贫困户垫资培养菌袋,由贫困户分散经营出菇,形成了“统一制袋、分散出菇、免费指导、订单收购”的经营模式。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示范效应日益显现。峪源生态家庭农场、日照家庭农场等,依托贫困户拥有的资源,使其“资源”变“资本”,将贫困户闲置的土地租赁回来,通过集中经营,实现了家庭脱贫致富,为全县贫困户脱贫竖起了标杆。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山阳县思路不变。到2020年,全县新扶持和建立县镇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0个,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产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吸收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入股、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等资产收益新方式,建立起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村、贫困户能从农业现代化中分享红利。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7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67个。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加速了山阳县现代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实现了“拐弯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