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合阳县岔峪村68户将移民搬迁

23.02.2016  12:15

  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地处徐水河注入黄河处,东临大河,南、北、西三面非沟即山。全村68户303口人都是水库移民,所居老宅背靠山崖,面临流水,属于地质灾害点。多年来,频发的滑坡灾害,一直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2016年,岔峪人将集体喜迁新居。猴年春节是岔峪人在老宅里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他们内心充满的是老宅难离的纠结惆怅,还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岔峪村村西,一条命为“徐水”的河流穿越沟壑冰凌,缓缓流淌。南北两面,群山此起彼伏,松柏刚劲挺拔。脚下,偶露嫩绿的麦苗,似乎正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古老村庄即将到来的变迁。

  村西工地上,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数台装载机、挖掘机、拉土车正在忙碌着,一片长约百米的宅基地已显雏形。

  老宅前的平台上,期待新年的人们三三两两,围聚一起,说着笑着,畅想着未来的美好日子。

  “搬迁对后辈更好

  现年80高龄的雷生乾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岔峪人。他的家位于全村最高处,来回爬坡,坡陡路窄,很不安全。走进他家,房子已经破旧,斑驳的墙壁,简单的农具,显示着这个家庭的泥土味。

  老人说,尽管是在这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但是为了回家的儿女们,老两口还是彻底打扫了房子。对他们而言,扫房子是一年到头的大事情。“不扫房子,怎么过年?”打扫完毕,老人将供桌再擦洗一遍,把父母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放在正中,在祭奠的同时,告诉亲人,“今年在这里过一个年,明年就要搬到新居了,那里美得很!

  雷生乾老人说,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美好的记忆。“说实话,要离开老宅了,心里不想是不可能的。打我记事起,都搬家五六回了。如今这院子,前后翻修了两次,总共住了三十多年。砖砖瓦瓦、盆盆罐罐都是一手置起来的,舍不得呀。但政府让搬迁是好事,对我们好,对后辈更好。这一点上,我们村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对于集体离开老宅乔迁新居这件事,如果说老年人更多还是留恋的话,那么年轻一代则更多向往。

  新屋建成后准备开个农家乐

  走出雷生乾家,记者碰上了携家带口去赶集的罗红斌夫妇。

  37岁的罗红斌,在岔峪村算是个有能耐的年轻人。前些年,受村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困扰,他和妻子长年在外打工。最近几年,由于父母渐渐年迈,他在临近的莘村开了一家焊接门窗的店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往年的春节,罗红斌总是到除夕才回来。今年,获悉老宅将搬迁,他早早就回到了老家,迫不及待地在门口挂起了红灯笼,和家人在老宅里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罗红斌告诉记者,岔峪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前觉得待下去没希望,于是选择出外打工,“现在村里要搞搬迁,沿黄公路也修到了村边上,我觉得希望又来了。”罗红斌已经跟妻子商量好了,等新屋建成后,准备开个农家乐,既能增加收入,还能照顾父母。

  在岔峪,有着这种想法的,不止罗红斌一个。

  拍张全家福留个念想

  岔峪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古邑,原名屠邑。临河环山,是一个千年古渡。村民自古以来过着半渔半耕的恬淡生活。《诗经·韩奕》记载了韩候离京路宿此地,显父隆重招待的场面。从诗文记载看,西周时期,这里就盛产鱼鳖、竹笋、嫩蒲等农副产品。

  岔峪确实风光旖旎,村处峪口,树木蓊郁,瓦舍鳞次,昼望黄河浩渺水波,夜闻黄河百里风涛。而且,该村位于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最东端,距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1.5公里,正在建设的沿黄公路紧靠村东,加上流传千年之久的“放河灯”民俗,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

  对岔峪村村支书罗杰来说,这就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自打项目开工以来,他几乎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一有空,他就往工地上跑,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还不时和工地负责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村子集中搬迁的新宅基前,罗杰说:“集体搬迁是党和政府给岔峪人的温暖,全村人都很感激。作为在村里干了几十年的干部,我必须看着,把这个项目弄好,才能不辜负组织,不辜负群众”。

  为了纪念老宅里的最后一个春节,过年期间,村民们在老宅前照了一张全家福。罗杰称要把全家福冲洗出来,每户一张,“给大伙儿留个念想”。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大中型水库避险解困搬迁的基本原则。对于岔峪的未来,罗杰信心坚定:“我们岔峪离洽川不远,又是徐水河湿地公园的范围,有山有水风景好,还有漂河灯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听说沿黄公路明年就通了,这样交通也更便利了。目前房子的设计也是这样。集体搬迁后,我的想法重点还是发展乡村旅游,要实现从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型,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出一条旅游致富的新路子。

  记者离开时,一户村民家的鞭炮响了起来。这鞭炮声是对老宅的眷恋,是对新居的向往,是对未来的信心,更是岔峪村吹响的移民搬迁集结号。

  文/记者王晓光 通讯员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