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借助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初步建成10余个“宜居、宜游、宜业”和“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生态旅游型小镇,形成了“各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文化小镇吸睛
岚皋是一个旅游大县,地处秦巴腹地,坐拥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岚河漂流、蜡烛山五大景区230余个景点。2015年,岚皋县将生态旅游与巴文化相结合,挖掘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在“看山看水听故事,巴山巴人巴文化”上做足文章,一个个文化小镇脱颖而出。
在南宫山镇巴人部落,茅草屋顶、八仙桌、吊罐分外惹眼,最为吸睛的是由一群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的群众演绎的民舞《岚河渔鼓》。南宫山镇党委书记刘志海说:“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我们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巴人部落,打造‘登南宫山、住农家屋、吃吊罐肉、喝摔碗酒’的巴文化体验乡村游。”
一屋、一桥、一碑,是文化小镇孟石岭镇的“招牌”。沿南宫山镇一直前行,道光年间修建的周氏武学馆和双丰桥禁赌碑依次可见,展现出浓厚的巴文化历史气息,传递着浓郁的巴人风土人情。由镇上编排的情景剧《风韵武学馆》,更是将巴人的文明乡风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堰门镇,规模宏大、历史久远、颇具艺术氛围的卢氏祠堂,不仅是陕南保存完整的宗族祠堂之一,也是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一位卢姓老人介绍,卢氏祠堂有一定文化价值,折射出的虔诚明礼巴文化,已成为堰门镇的文化符号。
岚皋县文广旅游局局长戴高涛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一条巴文化长廊、一条巴文化风情街、一个巴文化广场、一组巴文化节目、一个巴文化风情园工程带动下,一些文化小镇渐成规模,岚皋乡村游的人气和财气明显提升。”
休闲小镇养生
石门镇的横溪古镇,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手工刺绣、石磨加工、油坊榨油、木制工艺品等店铺一个挨着一个。依托千层河和神河源景区,每到夏季在古镇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横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休闲小镇。
2014年,岚皋县依托五大景区,规划了县城、民主、南宫山-孟石岭、佐龙、石门五个片区,围绕“五片”城镇布局,锲而不舍地打造公园县城和特色集镇,一批休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为做好休闲小镇建设,岚皋县因地施策做好城镇规划,借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综合考虑旅游、居住、养生等功能,聚力做好小镇内水、电、路、讯、房、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小镇面貌。
引人注目的城关镇休闲小镇建设,古色古香的廊桥、绿水长流的生态广场、游人不断的美食一条街,展示着独特的“休闲气质”。立足于休闲小城定位,城关镇实施了岚河两岸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启动了巴山珍稀植物园等100余项建设。尤其是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龙爪子旅游综合体建设,成为休闲小镇建设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岚皋,城关镇、民主镇、石门镇备受游客青睐,佐龙镇和大道河镇紧邻汉江支流,也成为游客观光戏水首选的休闲小镇。
产业小镇富民
四季镇杨家院子农家乐业主王三翠,得益于镇上发展农家乐产业思路,很快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样本”,“现在不仅有农家乐,还有农家宾馆和农家土特产,去年有几十万元收入,带动10户人家种菜养猪。”
发展产业是岚皋县每个镇的“必选动作”,但不一定每个镇都能做出特色打出品牌。经过多年深耕细植,县上结合一些镇区位优势,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落实干部包户、从严考核奖惩等措施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了一些以餐饮和林下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小镇,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吃农家乐,就到杨家院子。”这句话传遍岚皋十里八乡。以农家乐为首选产业的四季镇,将杨家院子规划为一个餐饮聚集区,发展星级农家乐8家,农家宾馆2个,年接待游客30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00余万元,贫困户大幅下降。王三翠介绍,目前杨家院子正在升级改造,以后农家乐产业将成为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跟四季镇餐饮产业一样驰名的是滔河镇的中药材。借助气候湿润和土质适宜等自然优势,滔河镇鼓励农户发展七叶一枝花、芍药、天麻等中药材,打造了一处“百草园”,全镇至少一半以上农户找到了合适项目,人均年增收2000元,成为全县中药材种植大镇。
蔺河镇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将魔芋作为一项重点产业,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魔芋,并成立魔芋种植合作组织,成功探索出林下种植经验,被群众称为“魔芋镇”。通过多年发展,魔芋已经成为蔺河镇的“代名词”。
产业发展扛起增收大旗,产业小镇挺起强县脊梁。几年来,岚皋县餐饮小镇、中药材小镇、魔芋小镇不断崛起,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创业就业难题,还实现了群众因产业而富、小镇因产业而美。(来源:西部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