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巡视组提醒关注马桶效应 考察机制待完善
省委巡视组日前公布了今年第二轮对16个区县的巡视反馈,其中省委第五巡视组向白河县反馈时建议:“加强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管理,尤其要盯住各级一把手,关注干部提拔、调动后出现的‘马桶效应’”。那么,究竟啥是“马桶效应”?
《中国纪检监察报》此前解释,“马桶效应”指当人坐在马桶上时,由于身体压在马桶之上,臭气难以散发出来,人一旦离开马桶,臭气自然就散开了。现实中表现为:对于很多“一把手”在位时存在的问题,一些其身边党员干部群众顾忌“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怕穿小鞋不敢说、怕影响关系不愿说、怕打击报复不想说,有的甚至甘当“心腹亲信”帮忙藏掖,所以问题难以发现。
“一把手”在任时出现问题,却一直没被发现,直到调动、离任、甚至提拔后才被查,这种例子还不少。
类型一:调动后被查
8月11日,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禧一审受审,检方指控,李崇禧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直接或通过其妻等人非法收受财物1109万余元。李崇禧于2013年1月调任四川省政协主席兼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1个月后,官方通报他被查的消息。
类型二:“短命”的提拔
刚提拔没多久就被查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今年4月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被查,这时他在昆明只当了8个月的市委书记,媒体报道,其主要问题与在玉溪、曲靖等地担任“一把手”时大拆大建有关。
类型三:退休也不安全
有臭味总会被发现,离退休后被查的干部也有不少,7月份中纪委通报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被查,张力军长期在环保部供职,2013年2月卸任,直到去年11月中央巡视组进驻环保部专项巡视后,才发现其问题。
>>为何会出现“马桶效应”?干部考察、考评机制待完善
为何会出现“马桶效应”?我省一名长期在纪检部门工作的干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明哲保身”,领导在位时担心监督举报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我们目前对党员干部的保护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党员干部如果实名举报,可能在这里就不好干了,还可能影响前途发展。”第三,“一些地方的干部考察机制还有待完善,还不能把所有领导干部的真实状况考察出来。”四是考评机制也需完善,一些地方过分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导致个别领导干部重政绩工程,忽视对自身遵守党纪政纪的警示。
“马桶效应”、“短命”提拔的发生是否会影响干部选拔的公信力?我省一位组织部门的资深干部表示不认同。他认为,领导干部的“马桶效应”是个别现象,多数人在领导岗位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据介绍,目前我国有多种严格的干部监督方式,例如对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时要对其进行离任检查,程序非常严格;审计部门要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上述人士认为,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出现“马桶效应”,说明干部监督仍需进一步强化,将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
怎样减少和防范这种现象?
“加强巡视。”我省一位组织部门干部说,对“一把手”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难点,过去有种说法,“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缺乏监督,容易让“一把手”的小问题滋生成大问题,而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巡视下沉一级的改革,具有一定震慑力,通过巡视找“臭味”,及时提醒处理,有助于防止酿成更大的错误。一位省级纪检干部解释,改革后的巡视从过去的全面巡视变为“找老虎、抓苍蝇”的重点巡视;过去巡视一个省份得三个月左右,现在将普遍巡视和专项巡视结合,带着问题线索去巡视;过去巡视是听领导干部汇报,现在全面接受举报反映,能从多方面了解真实情况。
“应该把干部考核的触角再向前延伸。”这是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的建议,组织部门应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甚至进行抽查式监督,将领导干部的日常情况纳入干部考察任用中去。同时审计部门应在离任审计的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
“纪检部门要转变职能,从查办案件变为纪律审查。”有纪检干部说,这是今年以来中纪委提出的新要求,纪委不是公检部门,不是查案的,是抓纪律的,现在纪委发现核实干部违纪问题,就立即转给公检机关,涉及干部违法的问题由他们查,自己只做党政纪处理。
还有一个新理念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抓早抓小。”这名干部说,“意思是一旦发现党员干部有违纪行为,哪怕出现违纪苗头也要及时严明纪律、严肃处理,这种‘容不下丝毫臭味’的严格态度,其实对党员干部的一种爱护,套用作家二月河的话来说就是,‘既是雷霆手段,也是菩萨心肠’。”(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