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实施五项工程专注内涵建设见成效

18.04.2016  13:11
            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内涵——特色”发展战略,以“五大工程”为抓手,一心一意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在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院筹建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瞄准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成效显著。 近年来,该院积极整合教学、科研队伍,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体系,加快特色学科建设,2015年新增并获批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该院省级重点学科增至6个,理、工、文三大学科群更具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学院瞄准区域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并获批“陕南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博士后创新基地”,实现了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跨越。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联合,实现了首批4名博士后进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015年,该院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2项,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基地(含公共服务平台)7个。其中,获批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服务机构3个:陕西省秦巴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开发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陕西省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构,秦巴生物博物馆由陕西省科协正式授牌成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新增校级、校企共建研究中心(所)7个 。该院申报的“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在国家发改委网站公示;申报的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已通过了省委相关部门考察并给予了好评。学院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与周边政府、企业主动对接,2015年度累计转让科研成果338项。             学院以秦巴山地为立足点,积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充分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坚持“内涵—特色”的发展战略,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该院坚持“内涵—特色”的发展战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 积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该院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49项;获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11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6项。学生获国家专利213项,发表论文1290篇,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综合能力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04项。仅2015年,该院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88项。在“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30项;在由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中,该校代表队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3项。             ——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15年9月,陕西理工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组建成立,分别是陕西理工学院“催化科学与工程技术”“秦巴食品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和“信息与控制工程”3个学科方向的院士工作室。催化科学与工程技术院士工作室在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源催化转化研究”“环境催化应用研究”和“计算催化理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在张涛院士的指导下,通过联合课题研究和访问学习等方式,有计划的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和研究方向凝练,已培养出一批熟悉催化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具有从事催化科学研究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研究团队。秦巴食品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院士工作室以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依托,由朱蓓薇院士领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生物资源研究与保护、食品与药物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破解制约我省陕南生物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及产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凝聚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陕西秦巴地区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信息与控制工程”院士工作室现有信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机械装备研究、智能信息处理3个校级科技创新研发团队,拥有1个校企研发中心,已设立第一批校内研究项目11项。             目前,学院现有院士3人(双聘),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9人、“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40余人。             ——校 园建设全面推进,育人环境显著改善。 依据合理、集约、节约、高效原则,学院调整了校区功能定位,优化了办学布局。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建成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设施,完成校内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81项,校园绿化美化项目26项。建成秦巴生物标本馆等主题展馆4个,建成院士墙等多处文化景点,优化了育人环境。建成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校园安防、档案管理等应用管理系统。平安校园、数字校园、生态校园建设初见成效,2013年学院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院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召开了首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学院党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对干部的选拔、聘用、培训、交流及教育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青春正能量学生工作站”建设受到中省表彰推广。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章程》,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一章八制”的学院治理体系,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工作取得新成效,2015年学院成功创建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             ——省市共建、名校帮扶,陕西理工大学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2015年4月,教育部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汉中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陕西理工大学筹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省政府将陕西理工学院列入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投入两个亿支持学院内涵建设。汉中市政府2015年为陕西理工学院设立1000万元“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支持学院建设与发展。省教育厅协调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省内高水平大学与陕西理工学院签署帮扶协议,帮助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陕西理工大学筹建工作和学院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学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继续深入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开展创建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院事业发展的新突破。(文/王仕文)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