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户县探索出有效防控出血热新模式

23.12.2015  14:45

  原标题:户县探索出有效防控出血热新模式

  位于西安市区西南不远的户县,是一个半山区、半平原的农业县城,人口接近60万人。这里1956年出现首例出血热病人,属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高发县。该县通过强力落实以出血热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出血热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2014年,全县发病创历史新低,较2009年下降了88.73%,无死亡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是6种严重影响我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之一。今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通知,提出专病专策精细化防控策略,针对流行性出血热采取综合防控策略,推行16-60岁适龄人群全覆盖接种措施,并继续安排1800万元用于采购疫苗。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接种人数39.3万人。

  户县有效防控出血热的摸索实践为全省积累了宝贵经验。

   每年9月打响疫情“攻坚战”层层培训

  因为出血热防控工作做得好,这些年,户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人常常会被邀请在各种大小会上介绍经验。户县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马长安手里,一份今年11月30日刚刚制作完成的PPT,乍一看,只有20页的内容,听他细讲来,后面却非有长年不懈积累的功夫不行。

  出血热病例在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较为多见,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每年12月前后,户县多年累积下来的数据显示,70%病例都集中在10、11、12三个月,因此,每年9月下旬开始,负责这项传染病防控的工作人员就忙了起来。

  因为出血热初期发病时,症状像感冒,容易被忽略,在户县,出血热防控“大战”往往从一场场培训会开始。马长安介绍,按照疫情提示信息,培训会首先对主管院长、公卫科长、传染病专干等展开,重点是让临床大夫知道不管哪些人,只要发热,首先要考虑到出血热,“只有脑子里想到这个病,才能排除这个病”。其次,由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医进行培训,从最基层提高人们的辨认、报告意识。

  这期间,“尽量不要到野外去”、“要重视发热症状”等面向村民的宣传也大规模展开。整个防控工作在10月进入上升期,11月迎来大高峰,12月开始下降,次年1月逐渐收尾,但是所有关于居民区和野外鼠密度监测、疫苗接种、多样化宣传的工作,却是全年无歇。

   有国家级监测点 全年监测鼠间疫情

  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因此,对老鼠的自然死亡率、密度、带毒率等,需要全年监测。在户县疾控中心顶层,实验室里专门对应出血热的有2人。12月7日,记者到来时,检验科科长卢晓玲刚刚进行完一轮消毒。她告诉记者,1983年时,国家在陕西确定了户县和眉县2个县作为国家级出血热疫情监测点。

  “我们这是一个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每年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鼠密度、人间疫情、鼠间疫情的监测等,鼠间疫情主要是带毒率监测,人间疫情就是病人发病数的监测,这是一个全年的工作,在野外捕获的老鼠,要拿到这里来解剖,进行带毒率的监测。”卢晓玲说。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众多,一般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等五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形式。从老鼠传染的角度,并不是所有老鼠都带毒。根据最近几年户县疾控中心的监测,当地老鼠带毒率高时大概在百分之八点多到九点多,低时在百分之五点多,而带毒率越高,往往意味着传播出血热的可能性越大。

   发现疑似病例 双重确诊避免漏诊

  长期的监测分析显示,出血热一般以8-10年为一个流行周期,发病后,有干热、脸发红等症状,普通情况下3天就能查出特异性抗体,进行确诊,针对这时的病情,我国目前的治疗手段能实现彻底治愈,“一般很少有后遗症,但如果未能及时辨别出,在家呆一个星期以上,就有可能耽误病情,出现低血压休克前症状,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马长安说。

  在户县,村医大约有600多个,他们肩负着出血热病例的发现、上报、随访和信息收集等多项任务,是出血热防控的重要环节。按照户县眼下已建立的防控体系,一个村医如果在接诊中发现有疑似病例,会迅速将病人转往户县医院,这里收治全县传染性病例的内三科大夫会第一时间查清病人是否有出血热抗体。这项查验确诊工作,原来都由县疾控中心做,去年下半年开始医院承担了初次查验部分,疾控中心再对送达的血清进行复核,通过这种双重确诊方式避免漏诊,提高发现率。

   抓好疫苗接种这个关键 累计接种近200万针次

  在宣传、监测、查验之外,真正使出血热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的,是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和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这两项也是户县做得最为出色的方面。

  疫苗接种前需要先解决6大问题,包括以卫生局或疾控中心名义安排接种工作?要开展接种对象摸底,全县接种工作量有多大?开展工作的形式?是村医接种还是镇卫生院集中接种?接种劳务费问题咋解决?谁承诺,谁兑付等。对这些问题,户县采取的办法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出台文件进行安排,行政高压,扩大宣传,努力提高接种率;提高乡村医生待遇与工作责任心,下达接种对象与任务;掌握疫苗接种信息,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将疫苗接种纳入年度工作目标,量化考核!

  户县疾控中心主任赵永福介绍,在做好规范化接种门诊、规范开展冷链运转、规范接种人员管理的基础上,户县重点做好了接种对象的摸底、动员工作。“近五年来,每年以县政府名义下发接种通知,召开全县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扎实做好出血热疫苗接种。”具体工作中,通过各医疗卫生单位、村卫生室采取延时服务,上门接种,在学校、厂矿、人员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临时接种点等措施,确保接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每年出血热疫苗接种期,户县人大、县政协都会坚持到接种点进行视察,县卫生局还成立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接种技术指导小组和疑似异常反应处置小组,为接种工作做好保障。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2011年1月农历春节前,县里利用外出务工

  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分5组对各镇卫生院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进行督导。仅这一年,就免费接种出血热疫苗554462针次。

  马长安介绍,最开始,疫苗接种属自费项目,最高时2针打下来50多块钱,2008年开始实行免费,户县政府挤出资金对接种工作进行补助,“摸底登记每户补助0.5元,村卫生室接种每针次补助2.5元,社区、单位组织联系每针次补助1.5元,这些款项在接种完毕后按接种率和接种人数进行考核兑现。自1994年出血热疫苗问世至今,全县累计接种出血热疫苗1983367针次,16-60岁累计全程接种率77%以上。

   建立数据库 全面掌握疫苗接种情况

  为摸清全县出血热历年发病及疫苗累计接种情况,2008年户县初步实施疫苗接种信息化管理,3年后全面推行。

  五竹镇,北索村,412人已打疫苗,处在16-60岁接种范围外的尚有277人……打开“出血热疫苗接种资料信息电子化”管理系统,记者看到,分门别类的表格中,各村、各社区多少人已打疫苗,多少人还未打,打到了第几针,出门在外未打针的人具体在什么地方,什么原因等,都详细记录、一目了然。这些信息,是由户县各镇卫生院在参考合疗、医保信息建立人口信息基础上,对个人信息、既往出血热患病史及出血热疫苗接种等信息补充完善后录入的,包括0岁组以上所有人群,保留了历年出血热疫苗接种针次信息,流动人口居住超过三个月亦应登记建库,每年更新一次。

  “建立疫苗接种数据库的好处在于,能全面掌握辖区接种工作总体情况,可以取消每次疫苗截止前的摸底工作,且数据准确,有连续性。”马长安说,各镇卫生院、社区中心、疾控中心都安排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实,一旦发现接种针次数与信息录入数不符等情况,都会重新整改上报。

   建立长效机制 工作不力严究其责

  多年过去,因为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工作方针的扎实落实,户县出血热流行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发病创历史新低,一套完善的出血热防控长效机制也建立了起来。除了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组长推进工作,制定类似《户县流行性出血热2011-2015年防制规划》这样的任务时间表,与各部门、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出血热防控工作任务列入部门和镇年度考核内容等之外,还实行多部门包抓制、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予以重奖,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或发生事故的予以重罚并追究其责任。

  每年,户县爱卫会根据鼠密度和鼠带毒率监测结果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两次灭鼠活动;县卫生局实行机关干部包抓镇卫生院制度,督促工作开展;疾控中心会向每个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派驻技术督导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为了使出血热防治知识和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户县举全县之力在宣传上下功夫,要求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设置固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专栏,村卫生室设立宣传栏或黑板报,上门入户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员做宣传,县疾控中心和20个镇卫生院还装饰了21辆流动宣传车,在人群密集地巡回宣传,并积极尝试通过“美丽户县微爱画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宣传面。

  文/记者赵蕾图/记者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