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将建城市综合应急救援队 民间应急救援体系化
救援人员将受伤驴友抬下山进行救治。( 陕西 蓝天救援队供图)
越野车队救援人员冒雨义务拖车。(记者 翟小雪 通讯员 蒋浩摄)
西安今年迎来了近十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高温带来的强对流多次引发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7月24日,一场严重积水发生后,西安市市政、交警等多部门迅速组织应急救援。在参与救援的各方力量中,有多支来自民间的救援组织。
暴雨发生后,自称“马帮”的救援志愿者们开着各自的车辆,来到积水最严重的区域,与市政工人、交通民警一起,拖离熄火车辆、转移受困市民,为清理积水、畅通交通发挥积极作用。
从最初的深山寻找驴友,到参与积水救援,民间救援力量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安市制定的“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社会力量也被纳入系统之列。
1
故事
暴雨突降多车抛锚
义务拖车忙至凌晨
对于7月24日晚间的那场大暴雨,市民都还历历在目。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奋战在救援一线的,除了交警、市政防汛人员,还有你我身边的普通市民。他们辗转于各个积水点,或帮忙推车,或涉水拖车,或送人回家,种种义举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7月24日晚,西安遭遇了一场大暴雨。长达4个小时的持续强降雨,导致城区出现多处积水,不少车辆熄火抛锚,个别路段交通一度瘫痪。打开电视、微信朋友圈,只见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穿着各异,却都开着高大的越野车,来回趟着过膝的水,为一辆辆被困车套上拖钩,把车辆拽到安全的地方。
“雨从晚上7点多开始变强,之后就一直没停。不到半小时,我的朋友圈就有了各种求助信息。”提起那天的雨,越野车车主蒋浩仍记忆犹新。他说,自己和全市300多位越野爱好者有一个“马帮”微信群,看到有人求助,他第一时间把消息转到群里。“不到三五分钟,就得到了几十个车友的回应。大家分头从西安的各个方向奔向小寨、文景路等主要求助点,准备拖车。”
蒋浩回忆,当天自己和4位车友、两辆车在路上会合后,从城北客运站沿中轴线一路向南,赶往积水最严重的小寨。“一过南梢门,就陆续遇上了被淹抛锚的车。我们一路走一路拖,也不知道拖了多少辆。”
两辆车晚上8点多出发,到达小寨已将近10点。“一路上,积水最深的地方有90厘米左右,基本盖过了整个车轮。不过只要积水不超过引擎盖,都能正常行驶。”蒋浩说,“来到小寨时,现场已经有大约15辆越野车在工作了,最远的一位车主是从临潼赶来的。”
当晚11点,降雨有所减弱,但雷电仍然不断。站在没膝深的水里,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参与义务救援的老梁说,当时在场救援的有上百人,交警疏导交通、市政人员排水、城管人员帮忙拖车引路,没一个人顾得上想危不危险。
老梁说,越野车主们在交警的指挥下加快速度,尽量把拖出的车往路边靠。为了快速确定位置,车主们索性拽着脱钩在水里摸。“救援容不得矫情,在场的人都是满身泥水。”
“有的被困车主以为我们是收费的,甚至是讹钱的,不让拖。”面对类似情况,参与救援的车主、交警就一边忙活一边解释。“确定我们是来自市民的义务救援队,很多车主都专门拍照发了朋友圈,还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给我们点赞。”
就这样,这群热心车友和现场指挥人员一直忙活到凌晨1点多。“当时不觉得,忙完还是挺累的,不过充实、快乐。”蒋浩说,他们将拖出的车依次排开。“有车友大概清点了一下,有六七十辆。其他十几个点也拖出来不少车。”
不仅如此,老梁还把一辆熄火车一路拖到了4S店,把车上的一家四口送回了家,自己到家已是凌晨3点多。“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小的才8个月大,不帮到底我不放心。”老梁说,“我相信这种温暖他们感受得到,也一定会传递下去。”
车友们认为,有助人为乐的想法,并且有能力实践,是一种幸福。谈到回报,车友们都说:“别人有困难,能帮咱就帮。有句谢谢就够了,不要物质金钱的回报。”当被问到这是第几次参加义务救援时,“马帮”的车友们彼此看看,都笑着摇摇头。大家都说:“参加公益,传播正能量,这是社会人的责任,也是更高层次的幸福。”
2
现状
数百民间救援组织
长期活跃
冒雨义务拖车的“马帮”,只是三秦大地民间救援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西安及周边长期活跃的民间救援组织就有数百家。他们以参与培训、参与义务救援等形式与政府机构合作。对于其中的专业型救援队,已有约三成出勤任务来自官方。
西安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范升彦介绍,政府部门的救援任务是综合性的,而民间的大部分救援队则更倾向于专业化的救援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安地区的民间救援队其救援范围涵盖了山野救援、水上救援、城市救援等方面。经过1年的发展,遍布全市的“微型消防站”也达到了数百家,主要承担初起火灾的扑救工作。
除此之外,西安地区还聚集了由水、电、气、油等各行业、企业组织的专业救援队,以及以各类极限运动爱好者为主体的临时救援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参与民间救援的志愿者流失率仅为20%,这一数值甚至直逼个别省市的志愿者保持率。
综合蓝天、曙光、雷霆、先锋等民间救援队负责人的说法,目前陕西省、西安市民间救援机构的主要救援任务均为山野救援。一线救援的队员均为资深驴友和户外爱好者,他们经常在山区活动、演练,对山区的路线、装备、救援技术都更加熟悉。
为保障“实战”效率,各个救援队都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搜救、保障、指导等组别,在易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发展了当地人做向导,并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方便最快速地收集线索,开展搜救。保守估计,目前西安地区具备专业搜救能力并且加入民间救援机构的志愿者,已有约2000人。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计,去年中国蓝天救援队约有25%~35%的救援任务来自官方平台。”中国蓝天救援队总队长张勇说,目前,陕西地区的专业型民间救援队约有三成救援任务来自官方平台。“与官方救援队相比,民间救援力量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迅速,一旦接警可以迅速出发,无需逐级汇报。”
“经过多年的发展,省内各个救援队均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救援组织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基本都能收到消息。”陕西省紧急救援协会理事单勇说,一线救援队员所使用的装备都符合轻量、标准、稳定的要求,会根据进入环境的不同需要,携带不同个人装备和小组装备,以确保营救效率。
3
问题
运行标准不一 监管主体各异
目前,省内在册的各类民间救援组织主要在民政、团委、消防、红十字会等部门机构登记,其余的分属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登记主体、监管主体的不同,导致这些组织无论是在日常运行管理,还是组织实地救援等方面都各有标准。
“救援工作事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很高,队员即使是一周培训一次,对个人而言也很难完善知识体系。”陕西省紧急救援协会理事单勇说,参与义务救援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虽然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奉献公益的美好目标,但想要实现统一组织,必须下苦功。”
记者了解到,省内的专业型救援队几乎都是每天通过队员群普及专业知识,每周更新选题,按月考核,同时以月为周期分组拉练。无论专业知识还是身体条件,队员如果不能通过考核,都可能被淘汰。
但也有个别机构几个月接不到一个救援任务,一年到头只有一两次集中的培训或是拉练。甚至有组织者抱着“只要依法登记注册、按期年审”即可的心态混日子。
公益救援,顾名思义是无偿的。按照行业规范,无论是会长、队长还是普通队员,无论是做培训还是出任务,都要花自己的钱,严格执行AA制。按照行业标准,除去装备开支,一般每人每月要花费五六百元。
但不少业内人士透露,个别队伍的组织者表面上打着公益的幌子,背后公饱私囊,在事后向被救助方索要各种形式的好处,或是锦旗、加油钱,或是好处费。多数普通队员和志愿者对此现象不知情。
单勇说,陕西的民间救援还停留在“步行”阶段,尚未具备开展直升机搜救的能力。往往是进山找人一两天,找到人出来又是一两天,很耽误时间。此外,一线搜救人员普遍没有政府保险和专门的商业保险。“为确保安全,有时候为找一个人,一拥而上一百多人,造成了不小的浪费。”
4
未来
西安将建城市综合应急救援队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
西安市近期出台《西安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成功组织陕西省暨西安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综合演练。记者从市应急办获悉,“十三五”期间,西安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城市综合应急救援队,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涉及城市的安全稳定和每位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现在起,西安市将依托市消防支队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市政、医疗、公安等各部门也将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西安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范升彦说。
“过去,西安市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主要点对点的基础性的,按照新颁布的《西安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西安将完善应急管理的预案管理、应急演练、科普宣教、应急值守、部门联动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网络。”
范升彦介绍,西安市目前已启动了城市应急指挥平台二期建设,将从需求环境、软硬件等方面入手,配备必要的平台支撑装备及设备,提升人员和系统保障能力;加强各级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的协调对接,加强配套建设,畅通信息传递,形成覆盖全市的指挥网络。
各类社会救援力量(应急救援志愿者)受施救条件的影响小,且动作快,分布于突发事件的最前沿,在应急处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北京等)开通了实名注册志愿者保险业务,由当地政府出资,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为其参加志愿服务期间提供意外保障。
范升彦说,西安市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应对征用补偿标准,研究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资质、标准、规范和要求等要素,吸引以志愿者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引导志愿者有序服务。
按照西安市“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西安将加强各级各类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实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有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西安市的应急体系建设将向突出监测、预警与准备迈进,实现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
范升彦说,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人懂应急,人人会应急,有了全社会的参与,西安市的城市安全屏障将更加牢靠,市民的生活也会更舒心,城市也将更有品质。(记者 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