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不断推出新举措,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抓好教师业务培训工作。 每年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照“学前教育学关中、义务教育学潍坊、高中教育学苏州”的总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跟岗实习、挂职培训等方式,每年培训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在2万人次以上,有力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每年组织45周岁以下教师和教研员参加青年教师学科能力竞赛,有效调动了中青年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在全市幼儿教师中组织开展了舞蹈、弹唱、讲故事、案例分析、环境创设、教育活动设计、课件制作等7项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组织开展了普通话诵读、规范汉字书写、信息化教学设备操作和课件制作、说课、课堂教学、课堂观摩与评课等6项技能大练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学校积极通过师徒帮扶、名师指导、日练周评、交流展示等途径,组织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这项活动逐步常态化、制度化,有力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
——开展校长大讲坛活动。 坚持定期举办榆林教育大讲坛活动,每年分别安排校长、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进行业务交流,促进了校长在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交流;同时全面落实乡镇中心小学以上校长每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作1场主题报告的任务要求,切实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为实现专家型校长办学奠定了基础。
——开展教育系统全员读书活动。 要求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每学期至少选读2本教育管理、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精读2本教学专著;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海量阅读”活动,每学期阅读5-10本好书。活动开展以来,各学校、各单位科学制订干部教师读书目标和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读书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了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健康向上、书韵飘香的特色校园文化。
——落实教师校长队伍管理制度。 修订《榆林市中小学教职工周工作量参考标准(试行)》,规范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夯实教师的教学任务。制订出台《榆林市教育局长、校长、教研员听课带课制度》,要求市、县区教育局长每学年至少听10节课,副局长至少听20节课,分管业务副局长至少听40节课;倡导中小学校长、书记带课,校长、书记每学年至少听100节课,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职除外)每人至少按规定课时带一门所学的学科课程,每学年听课不少于50节;市县两级教研人员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不少于100天,每周至少有2天时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凡是未达到本人所学专业的上课周工作量的校长、副校长,一律不得参加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榆林名师的评选活动。通过这些刚性要求,引导和促进局长、校长和教研员积极深入课堂第一线,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敬业、勤业、精业的局长、校长、教研员队伍。
——提高教师待遇。 从2011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0%,并为农村地区教师每月增加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由各级财政按每月小学不低于300元、初中不低于400元、高中不低于500元的标准专项预算列支,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从教的积极性。
——实施名优教师建设工程。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2011年以来,共评选出市级教学能手51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8名、榆林名师31名。设立了教育人才骨干体系建设专项经费,按照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榆林教学名师每人每月100元、300元、500元的标准落实了教书育人津贴;并为榆林名师落实每年2万元、5年10万元的科研经费,初步建立了具有榆林特色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人才体系。
——实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 建立和完善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对交流轮岗的实施对象、实施范围、实施形式以及管理体制和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并将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督导检查,着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截至2015年秋季开学,全市已有86名校长,1434名教师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交流任职或任教,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徐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