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兰:大爱无言
常海兰,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现已年近古稀,多年的辛劳使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沧桑中流露着淳朴与幸福。她是六个孩子的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四个孩子,她还有一个继子和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侄子。现在,她的小儿子留学法国,其他孩子都在生活中奋力向前,她经常满足的说:“我这辈子也没挣下什么,但我觉得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六个孩子。”
苦难铸就了她的坚强
1949年12月,常海兰出生在志丹县杏河镇寺洼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两岁丧父,3岁随母亲改嫁到张渠乡孟洼村。懂事的她自幼就为父母分忧,放牛、捡柴、打猪草、种地、收割等等,总之什么能干就干什么。到了入学的年龄,她家里没有劳力、也没有能力供她上学,只能舍弃了上学的机会。
1966年,她嫁给了张渠乡柴梁子村的白秀保。婚后的生活,更是艰难,不仅家里一贫如洗,还要伺候六十多岁的两位老人,更要照顾丈夫前妻留下的一个渴望母爱的六岁孩子。丈夫又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来,全家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当时是农业合作社,白天在山里劳动一天挣8个工分,担心扣分,她不肯迟到一分钟,回到家中,既要做饭、喂牲口,又要给婆婆熬药,晚上还要给孩子缝缝补补,每天起早贪黑,不吃饭就上工是常有的事,本就虚弱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然而,不幸又降临在这个苦难的家庭,结婚第二年,嫂嫂病故,哥哥撇下身患残疾的儿子出门打工去了。众人都为这孩子的未来担忧,可是,这个伟大的女性没等丈夫说话,就把侄子接到自己家中,用爱心呵护这个可怜的残疾孩子,担负起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一个人的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长年累月的操劳致使她患上大叶性肺炎,但要强好胜的她没有被疾病所困倒,只是在家中休养了一段时间,待病情稍有好转,就又投入到繁重的体力劳动中。
1975年,两位老人双双重病,卧床不起,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二老的责任,天天奔波于田间和家中。在公婆卧病在床期间,她像亲身女儿一样精心照顾,端水喂药,从来不怕脏,不喊累。出门在外的丈夫每次回家看到家中一切安排妥当,井井有条,总能安心离开。村里有人说现在有的女儿都做不到这样时,她总是笑笑说“谁都有老的时候”。四年后,婆婆含笑离开人世前拉着她的手说:“孩子,我们白家有你这样的媳妇是我们的福气啊。”不久,公公也相继离开。
生活的磨砺造就了她的能力
常海兰不识字,却很明事理,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对于大儿子,虽然充当着继母的角色,但她视如己出,尽量弥补他幼小心灵缺失的母爱,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学习上更是不放松。到了上学的时间,丈夫说:“我看你实在太累了,就让他在家帮你吧。”常海兰断然拒绝:“正因为他不是我亲生的,就是再苦再难也要供他上学,你放心吧,我能行。”到了初中,由于张渠没有中学,只能到杏河去上,常海兰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经常不辞辛劳地到学校送吃的、穿的。同学们都羡慕得说:“真是比亲妈都亲啊!”不管家里多忙,她从不连累上学的孩子,总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学习。为了供大儿子上学,家里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都转不过来,大女儿上到四年级就辍学在家,二女儿一天学都没上,这成了常海兰心里一块永远抹不去的心病。
1979年,国家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活了广大农民的信心。她回忆说:“当时,家里没钱,丈夫在外工作,我只能盼他回家时带点什么?有一次,他花17元给家里买了一头病驴,回来说这头驴能养活,但只能掏草根喂。我是又欢喜又忧愁,心想,只要能喂活,什么苦我都能吃。我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掏草根,经过近4个月的精心喂养,驴活了,卖了二百多元。当时,真是高兴,因为那时我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500元。” 日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正是凭着她的精打细算和辛苦劳动,到了1987年,家里养羊30多只,存粮20多担,银行存款4000元。这个原来在柴梁子村最贫困、人口最多的重组家庭不但能吃饱穿暖了,而且生活日新月异。村里人都惊叹这个瘦小的女人是怎样操持起这个家的,众人都夸白家娶回了个“福星”。
日子好过了,但常海兰并没有松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很多男人都不敢闯出去做生意时,常海兰——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看准了张渠当时外来人多,做生意人少的现状,大胆申请在张渠乡街道上办起了个人食堂,这是当时张渠第一家个人食堂,她又当老板又当伙计,由于她人缘好,又烧得一手好菜,加之待人和气,不计得失,生意很快红火起来,生活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不久,又在此基础上开了一家旅社,她的这种勇敢的创业精神和十足的干劲为家里积累了不少资金,成了乡上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柔弱双肩撑起母爱的绿荫
也许为了弥补对孩子受教育的缺憾,她在生活好转后,硬是供小儿子上了高中,节衣缩食,把小儿子送进了高等学府,她的小儿子很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法国卡昂大学,攻读心理学、企业管理学硕士学位,成了张渠乡第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小儿子非常懂事,出国留学勤工俭学,尽量争取奖学金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现在她家的住宅虽然显得拥挤狭小,挂在墙上最醒目位置的两张照片却是老两口的骄傲,那就是他们家的合影照片。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以自己的优良品格时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苦难中长出的花朵更耐风雨,同时也更知道珍惜。兄妹对父母充满感恩,为家里分忧解难,兄妹间互相扶助。通过考试二儿子和大女婿在乡畜牧站工作,她帮着大儿子在村上办起了榨油厂,帮大女儿在乡上开了家服装店。二女婿因为意外离开人间后,常海兰就把二女儿收拦在自己的身边,帮着办了一家烟酒门市。多年来,常海兰自己仍然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舍不得添一件新衣,舍不得花钱为自己看病,凭着顽强的毅力,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一片母爱的绿荫。
目前常海兰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苦尽甘来,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是自己创造的,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她拼搏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她赢得了全新的人生。如今年近古稀的常海兰已是儿孙满堂,子女们都非常孝顺,家庭十分和睦,老伴对她更是体贴入微,赞不绝口,经常对别人说:“常海兰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她受过的罪牛马都没受过,如今也该让她想享清福了。”常海兰,她用勤劳坚强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平凡母亲无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