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干旱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走进非洲

11.03.2015  11:42

      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非洲干旱地区干旱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合作 ”,通过科研人员三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使山西省相关成熟技术走出国门、走进非洲。
      该项目旨在通过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走出去”,为非洲国家建立国家级和次区域水平的干旱适应技术战略,构建交流合作研究网络,提升农业气候、水文、模型及其他相关领域(干旱和气候变化)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典型地区干旱预警体系及干旱适应技术示范,培训科研和技术人员,促进教育和提高公众认识。
      三年来,科研人员实地考察了摩洛哥、赞比亚、埃及、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干旱荒漠化程度、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实际情况,帮助各国收集整理了土地、人口、农业、能源、工业、气象等相关历史数据资料,形成9份研究报告及区划报告。在摩洛哥、赞比亚、埃及、尼日尔建立了4个干旱适应性技术示范基地,编译2部培训教材,制定2部技术规程,出版1本专著,使一系列先进技术植根当地,解决了非洲国家在干旱预警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降低了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和资源浪费,提高了植物和粮食作物适应干旱的能力。同时,指导和帮助各国建立完善了干旱预警系统平台和信息数据的网络集成,在非洲发布了基于iPhone 和 iPad 移动系统软件,并进行了推广展示。期间,中非科技人员的交流也不断深化,中方科研人员多次赴非洲进行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来自非洲各国的政府官员、科研人员,8人员来华访问交流,63人次来华参加学习培训,320余人次在本国接受培训指导。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与摩洛哥国家农业研究所塞塔特研究中心、赞比亚国家气象局签订了进一步的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
      项目的实施,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得到非洲国家政府、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在2012全球粮食安全论坛上专门推介,《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CHINAFRICA》、《UNEP IN CHINA》、中国新闻频道等众多国内外媒体进行连续报道。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