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航空产业国际合作有了新平台 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

28.02.2018  13:32

          西安网讯(记者黄敏) 2018年1月5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设立。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以航空制造产业为发展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在大西安国际化的征程中,航空产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舞台已然启帷。

  根据国务院批复,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地处西安航空基地的核心位置。未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将以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为核心,按照国家赋予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三大功能,做强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与分销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维修服务、研发、加工制造等保税业务,定位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航空产业国际合作特区。

  作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功能区之一,为振兴民族航空工业战略实施而量身设计的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无论是对于产业高端化的引擎功能,还是航空工业加速内合外联的载体作用,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高端产业迈向产业高端的战略选择

  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是国际航空工业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陕西西安,航空工业西飞公司从波音系列飞机零部件生产开始,首次参与到全球航空产业分工当中,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产业走向了国际合作之路。三十多年来,中国航空企业的国际合作,已实现了从最基础的“来料加工”,到“供应商承包”,再到“风险合作伙伴”的历史跨越,已逐步迈入进军世界市场的新时期。

  如今,以航空工业西飞为龙头,以西安航空基地为载体,陕西西安已占据了中国航空国际转包生产的半壁江山,成为了世界主要大中型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不可或缺的供应地。而航空国际合作,也成为陕西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西安海关统计数据,陕西省主要的航空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均集中在西安航空基地,年进出口额超过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占到80%。

  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的获批设立,让中国航空工业从国际合作最初开始的地方,迈向了走向全球市场的新征程。这一中西部唯一的、以航空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选择布点陕西西安,是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特色产业环境,推进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考量。

  陕西航空产业总资产、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航空配套能力、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西安,以航空基地为核心,大厂、院所、学校、企业高度聚集,涵盖航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新型材料、维修培训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了我国唯一集飞机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为一体的独特航空产业生态,大规模国际合作能力业已具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集群式产业发展,为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那就是在一个具备相当产业基础的地方,依托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平台,吸引众多相关企业前来落脚,走出一条集群协作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以加拿大蒙特利尔为例,以庞巴迪, 贝尔直升机和普惠这3家领袖企业为中心,吸引了250多家航空企业。企业与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在市场规则下开展战略和业务的紧密协作,每一成员企业同时也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全球竞争。在围绕产业集群运作当中,大学、政府和行业组织分工明确、相互联结,与企业结合成为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网络。

  在国际航空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且愈益成为国际合作型产业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西安航空基地的产业环境基础上建设综合保税区,完全契合国际航空优势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配套集群化角度,通过国际合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重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吸纳、整合和培育产业资源,提升航空禀赋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航空产业高度集群化发展,推动大中型飞机研发基地建设,加速产业价值兑现进程。

  从经济外向化角度,以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开辟了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发展空间,将极大地提升西安航空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水平,从而对陕西整体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发展等方面,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推动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从产业高端化角度,由于航空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将促进先进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扩散,带动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片产品,有力地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为振兴民族航空工业提供有力支撑。

  无论是从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占据航空分工制高点来看,还是就顺应航空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满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而言,在西安航空基地设立功能更全、开放度更高的综合保税区,都是实施产业振兴和推进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

编辑:黄敏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