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多措并举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
2005年以来,该校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区建立试验示范站,构建推动农业产业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目前,学校先后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6个省区16个市、23个县(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24个试验站,在15个省36个市县(区)建立了羊、牛、核桃、蔬菜等40个示范基地。
—— 专家驻站 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 推动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各试验站科技队伍由首席专家领衔,固定驻站专家、流动科研人员和地方农技力量组成,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瞄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试验研究,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目前,学校共有300多名专家长年扎根一线,与地方1000多名农技骨干开展科技合作。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见》,在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考核标准、津贴发放等方面单独制定标准,从政策上鼓励专家驻站,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工作,扎根基层。学校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与当地政府联合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按照“1+1+2”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2名县级技术人员和2名乡村技术骨干)组成推广团队,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40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猕猴桃生产。十年来,各试验站累计开展试验研究150多项,育成新品种25个,在小麦、玉米、油菜、蔬菜、苹果、猕猴桃、核桃、甜瓜、红枣、水产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
—— 实行主导产业区域布局, 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该校在试验站选址时瞄准主导产业,将试验站建在主导产业的最适宜生产区。依托试验站,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农户或龙头企业家作为科技带头人,农忙时由专家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农闲时对他们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农业科技的“土专家”和“领头羊”。以科技带头人为核心,让示范户把新技术带到所在乡村,逐步建立技术标准与生产规范,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使新技术由点到面最终辐射到整个产区。十年来,各试验站和基地形成技术标准和规程120余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00多项,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换代。学校在黄淮小麦主产区建立17个新品种示范园,西农979、西农509等一批优良小麦新品种成为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增产20多亿公斤。陕西白水苹果试验站集成8项关键技术,形成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带动白水县苹果产业从42万亩发展到55万亩,优果率从60%提高到85%,产值从2005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
—— 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推动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十年来,学校以试验站为平台,先后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个,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员72000人次,培训农民45万人次,涌现出一批产业带头人,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比如,在陕西具有一定影响的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平、白水县仙果协会负责人曹解虎、清涧县苑林红枣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惠国海,都是试验站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曹解虎、惠国海2010年还登上了哈佛大学“农业与食品论坛”,讲述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引起了强烈反响。
(责任编辑:胡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