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建设的陕西实践 红色延安的“平安”密码
开栏语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建设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9年,全省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4.81%,同比提升0.59个百分点。亮眼的数据,体现了三秦百姓安全感不断提升,有力见证了我省平安建设的显著成果。
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助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陕西日报特别开设“‘平安中国’建设的陕西实践”专栏,讲述我省各地、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平安建设的生动故事。
“老乡们好!这是咋了?先别上火,坐下喝口水慢慢说。”6月28日,在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村委会“九平调解室”内,樊九平倒好两杯茶水,笑盈盈地递到两位老乡手中,请他们讲述事情的原委。
听罢,樊九平说:“要我说这个事也不复杂,你们二位看咱们这么办能行不……”樊九平的话句句说到了老乡心坎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公平可行。不一会儿,这两位因小事闹矛盾的邻居就握手言和了。
这是发生在延安一个普通农村的小场景,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延安”过程中的一个生动细节。
全域深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创建,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延安“十个没有”平安建设理念与实践已渗透到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延安百姓心中。
如今,平安幸福正如花绽放,红艳艳、遍老区。
有个“和事佬”叫“九平”
桥镇村村民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九平”解不开的“疙瘩”。
村民的愁事烦心事,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婚姻家庭纠纷、经济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樊九平都能化解。这位远近闻名的“和事佬”在桥镇村“说事”已有23年了。
所谓“说事”,就是县(乡、村)干部,村中老干部、老党员,德高望重有威信的群众和当事人,用拉家常、讲政策、讲道理的方式讨论村级事务、化解矛盾纠纷。
樊九平是桥镇村人,早年“出门”学习陕北说书,去过内蒙古、甘肃等省份的许多农村。他说:“当时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家觉得我是见过世面的人,遇到一些矛盾纠纷就先找我‘说事’。”
成功调解了不少矛盾纠纷后,热心肠的樊九平也出了名。凭着自己“说事”的真心、诚心、耐心和公心,樊九平成了四邻八乡说大事、了小事、解难事的“樊公道”。
“只要是适合调解的矛盾纠纷,到我这就‘走’不了了!一次不成,就多上几次门,直到把‘事’说成。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谈及自己调解矛盾纠纷的经历,樊九平颇有心得。
在樊九平看来,村民遇到问题时能有个“说事”人,能有地方“找个说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村子肯定也就更加平安和谐。
2014年,桥镇乡建成首个“九平调解室”,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成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成功典范。2018年,甘泉县在全县开展“九平式调解组织”创建活动,68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截至目前,延安市已培育打造甘泉县“九平调解室”、黄陵县“虎森调解室”、延长县“登明调解室”等30余个以调解能手命名的调解室和宝塔区枣园街道张思德调解服务队等一批调解团队。
“您好,我是公园天下小区一号楼住户。我奶奶70多岁了,一个人在家里,打电话一直联系不上,我们很担心……”
6月29日晚上7时多,刚下班回家的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街道枣园社区网格员赵笛雅接到一通求助电话。正在吃晚饭的赵笛雅放下碗筷立即赶往住户家,按照住户提供的密码打开门,发现老人安全在家,因为听力不好没有听到电话铃声。老人平安无恙,赵笛雅也终于松了口气。
随时处理突发情况是赵笛雅工作的常态。她说:“这些小情况对居民来说可都是‘大事情’,我不能有丝毫懈怠。”
目前,赵笛雅管辖的网格内共有居民小区两个,企事业单位11个以及多个旅游景点、大型酒店、商业门店等,人口1100余人。
为了能更好地全面掌握网格内情况,赵笛雅利用大量时间逐户上门登记信息,白天跑单位门店、晚上入居民小区,熟悉掌握各类信息,做到了工作数据“一口清”。
赵笛雅介绍,近年来,随着平安网格、智慧社区的建设,居民的生活更安心舒心。她说:“2018年,我管辖的网格内居民小区引进了智能系统,实现居民社保查询、手机一键报修等服务功能。同时,开通入户智能门禁系统,安装车库蓝牙识别系统,这些‘智慧设备’在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个居民小区安装了200多个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监控,治安巡逻队昼夜巡逻,660户居民无一户安装防盗窗网。”
赵笛雅所在的枣园街道针对城市社区管理实际,按照“社区—片区—网格—楼栋”四级管理模式,配备片长、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和片警,其中片长为社区工作人员,网格长、网格员均由物业、单位、公司等社会人员担任,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密织了一张网格片区化管理的“安全网”,以“小网格”托起了“大平安”。
让患者就医安心舒心
“现在到医院看病省心多了,医院管理规范,安防措施到位,遇到困难和纠纷也不用担心,医院都有相关措施给患者提供帮助与保障。”6月30日,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看病的延安市民陈小玲说。
患者就医的好体验正是得益于延安市开展的平安医院建设。
开展平安医院建设以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逐步更换了531个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医院监控全覆盖,并安装了一键报警器、鹰眼追踪系统以及人流量识别系统等。通过不断升级硬件设施、整治行业乱象,改善就医环境。
感受到平安医院建设“福利”的不仅有患者,还有医院医务工作者。
“我们以‘十个没有’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服务广大患者为宗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深化‘十个没有’内涵,将每项内容进一步细化,完善医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营造和谐舒适的就医环境和工作环境。”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人员介绍。
医患和谐,医院才能平安。为此,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两说一联”调解室,通过医生和患者“说事”、第三方机构联动的机制,化解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医患矛盾纠纷等。
“‘两说一联’调解室这一便民联动平台、机制的建立,起到了讲道理、明事理、促和谐、化矛盾的重要作用。比如最近我们调解的一个案例就是患者家属对医生治疗有异议。我们把家属、医生和第三方机构代表约到调解室,详细解释说明,最终化解了矛盾。”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法务部主任雷鹏说。
不仅是平安医院建设,与此同时,延安持续加快推进平安家庭、平安行业系统等“细胞创建”,从化解矛盾纠纷到解决民生所需所盼,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记者手记
倾心为民筑平安
刘曌琼
平安,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期盼,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十三年,陕甘宁边区以政治清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著称,实现了“十个没有”。进入新时代,延安市从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不断深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
平安,对百姓来说,意味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建设平安校园、平安医疗机构、平安井场、平安景区……从农村到城市,从百姓生活到重点行业发展,提出和实现各自平安建设“十个没有”目标,都离不开以民为本。
秉持为民之心,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难,方能守一方平安、助一方发展、惠一方百姓。
记者刘曌琼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