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创新不遗余力 ——记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二十所所长李跃
2015年5月8日《陕西日报》第6版
本报记者 张梅 通讯员 李阳 涂晓娜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所长李跃,自大学毕业分配到二十所开始,就把所有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从一线科研人员,到统筹整个研究所发展,探索研究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所长,他为了科技创新不遗余力。
攻坚克难的“天线专家”
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勤学善思的李跃在进入二十所后很快脱颖而出。工作不久,他就受命负责一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某舰载火控雷达的天线系统研制工作。在这个项目里,初出茅庐的李跃为了提高雷达的适装性和降低使用成本,大胆提出引入新体制——混合型相控阵对天线系统进行改进。
没有计算机辅助,运用原始测试手段手控布相、每天搬运大量沉重的机器设备、连续三夜无休的信号接收、精益求精的参数仿真计算……当波形曲线如期显示在屏幕上时,他激动难抑:“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它意味着新一代混合体制雷达的难关被拿下来了。经检测,该型号的相控阵雷达,口径利用系数指标达到了当时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属首创。年轻的李跃也因此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凭着这份创新的精神和踏实的态度,李跃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天线专家”。
敢啃改革的“硬骨头”
2000年,刚过42岁的李跃,成为二十所“最年轻的所长”,啃起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硬骨头”。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跃带着二十所历史上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一届党政班子,将“火”首先烧向“制度改革”。面对分配上的“大锅饭”、干部终身制等种种弊端,李跃决心“烧掉”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二十所从传统的事业单位模式转变为“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第一年,二十所开展了两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和民主评议。第二年,二十所聘请专业管理公司开展以市场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策划研究所的管控模式……
改革的成效随之不断显现:改革后的10年,销售收入增长约10倍,平均年增幅30%以上。军工重点项目更是捷报频传:自主研发的某新型通信系统,被誉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新型跟踪雷达在首次外场实验中“七发七中”,开创外场试验先河;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大典,我国自行研制的预警机分秒不差地飞过蓝天,而决定预警机的姿态、位置、时间的系统就诞生在二十所。
谋划大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二十所的销售收入构成像一个“跛足”的巨人,军民比例明显失衡。为了二十所的可持续发展,李跃谋划着更大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民品产业。
2012年3月4日,中国电科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科西安信息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电科布局西北迈出重要一步,更是二十所谋局民品产业,实现从传统研究所到现代企业集团大跨越的开端。
内部管理日渐成熟,民品产业开局良好。这时,李跃又开始了事关研究所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军工科研体制的改革:按照市场要求重构科研新机制,打造领导班子、职能部门、事业部“三位一体”的科研市场开拓团队。重构后,研究室被整合为事业部,产品的研发与调试分离,干部的管理、考核更加规范……
岁月如梭,在李跃和他的领导团队的带领下,二十所不仅研发出了多项国内及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综合效益稳步快速增长,科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科技攻坚和发展谋局的道路上,李跃一直走得很稳健也很实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还将继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