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

26.01.2015  15:18

2015年1月20日《陕西日报》第2版

      本报讯(记者 张梅 通讯员 徐叔威)2014年,我省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支持及研究成果均取得新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工作,2015年,我省将正式开展“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的评审奖励工作。
      2014年,我省获国家基础研究项目资金支持13.5亿元,比去年增长20%,资金支持总数位居全国第七位,创历史新高。2014年,我省共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790项。其中,获得973计划首席项目5项,资助经费1.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82项,资助经费11.0653亿元;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3项,资助经费300万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经费超过1亿元。此外,2014年,我省5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目前,全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达到96名。
      同时,原始创新和重大发明创造均取得群体突破。从2010年到2014年,我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累计152项,基础研究获奖占40%以上。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进行了连续18年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3亿亩,农民增收达93.32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北大学马晓轩教授主持完成的“类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创制及应用技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出人源性胶原蛋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我国美容领域多年来唯一一项国家发明奖;西安交通大学林京教授主持完成的“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项目针对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冶金领域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因早期故障没有检测到,而未能避免的基础性科学问题,系统地建立了早期故障信息的检测和自适应提取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在机械、电气、建筑、医学等领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鼓励基础研究工作,我省将设立基础研究大奖。目前,奖励办法和条件正在修订当中。2015年,我省将正式开展“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的评审奖励工作。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