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厅 陕西省财政厅印发2016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08.06.2016  12:11

 

陕农业计财〔2016〕70号


各有关市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为做好我省草原鼠害虫害防治工作,按照农业部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2016年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陕西省2016年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农业厅 陕西省财政厅

                                                                                                                            2016年5月27日

陕西省2016年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有效预防控制草原鼠害,减轻草原危害,做好2016年我省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2016年草原鼠害发生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省认真组织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保护项目,草原植被明显好转,部分鼠种的密度明显下降,但地下鼠害有所上升,尤其是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地,成为新的防控重点。根据我省鼠害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分析,2016年形成危害的主要鼠种依然是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三趾跳鼠等,危害面积约100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约420万亩,防治任务艰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榆林市六个县(区)的长爪沙鼠、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平均密度300-400个有效洞口/公顷,严重地块可达700个有效洞口/公顷;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草场的达乌尔黄鼠、达乌尔鼠兔,平均密度190-310个有效洞口/公顷,严重地块可达400个有效洞口/公顷;中华鼢鼠在全省的大部分草场均有分布,尤其是人工草场,平均密度260-330个新土丘/公顷,严重地块可达550个新土丘/公顷。

二、防治原则

继续按照“加强动态监测,科学分析布局,突出重点防区”的防治原则,结合草原鼠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综合治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到鼠害严重的区域实施防治,进一步扩大生物防治所占的比重。

三、防治任务

(一)在鼠害严重地区开展化学应急防治50万亩,生物药剂防治175万亩。

(二)各市级业务单位开展草原鼠害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及技术培训。

(三)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草原鼠害预测预报,防治新技术、新药品的引进、试验及示范。

以上共计防治任务225万亩,其中化学应急防治50万亩,生物药剂防治175万亩(防治任务及资金分配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项目落实。各有关市县要成立由草原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的草原鼠害防治指挥部,夯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落实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细化防治目标和任务,提出资金使用意见,加强督促和指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严格规范操作,加强科学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有关草原治鼠灭鼠的政策及技术规程,在防治工作开始前对参加灭治的技术人员和农牧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现场讲解灭鼠常规知识,示范投饵等技术关键及方法,并且对拌饵及各小组质量监督员等重点环节人员实行上岗培训,基本做到业务指导有骨干,实际操作有常识,检查监督有方法。在防治进程中,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防治第一线,解决群众在防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全面提高灭鼠效果。

(三)科学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一是由省草原工作站负责鼠害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处理标准,建立鼠情周报、月报和专报制度,促进草原鼠害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二是在鼠害发生和防治期,各有关市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按相关要求,抽调业务骨干深入鼠灾防治一线,严密监测鼠情发展动态,实行周报制,并于每周二上报省草原工作站,确保灾情信息畅通。三是积极培养农民群众定点测报员,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群众监测队伍,群防群治,提高草原鼠害防治水平。

(四)采用生物技术,控制草原鼠害。积极组织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药剂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工作,草原鼠害常发区要重点推进C型、D型肉毒素和雷公藤甲素生物药剂应用范围和力度,坚决杜绝化学药品对草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在距离人畜居住较远的草原空阔地带设立一定鹰架、鹰墩,以实现天敌对鼠害危害的长期持续控制,确保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和草原生物链相对平衡稳定。

附件:2016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及资金分配表 附件.docx

陕西省2016年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有效控制草原虫害,保障我省草业健康发展,结合我省草原虫害发生区域和特点,制定本方案。

一、2016年草原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我省草原虫害监测站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从去年秋季越冬基数和今春越冬成活率调查来看,预计今年我省草原虫害危害面积35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70万亩,总体发生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东亚飞蝗的发生范围仍以黄河、渭河、洛河沿岸的滩地草场、黄河鸡心滩和卤泊滩为主,危害程度较上年有所下降;土蝗和笨蝗仍呈点状发生,发生范围仍以渭北旱塬草场及延安、榆林的坡塬草场为主,危害程度中等偏轻。

二、防治原则

继续遵循“集中连片、统防统治”的原则和“治改并举”的方针,加强动态监测,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到虫害严重的地区实施防治,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物防治试验、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扩大生物防治在草原虫害防治中所占的比重。

三、防治任务和区域

(一)在黄河、渭河、洛河沿岸的滩地草场、黄河鸡心滩和卤泊滩为主的飞蝗发生区,以韩城、大荔、华阴、白水、合阳等县(市)为主,集中进行化学防治15万亩,生物防治37万亩,开展草原蝗虫动态监测。

(二)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土蝗发生区,以宝塔、甘泉、延长等县为主,集中进行化学防治7万亩,生物防治11万亩,开展草原蝗虫动态监测。

(三)在榆林北部草场笨蝗发生区,以定边、神木、横山等县(区)为主,集中进行化学防治8万亩,生物防治22万亩,开展草原蝗虫动态监测。

(四)有关市级业务单位组织开展草原蝗虫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及相关技术培训。

(五)陕西省草原工作站组织开展全省草原蝗虫预测预报,开展防治技术培训,开展新药剂、新方法、新技术试验。

防治任务共计100万亩,其中化学应急防治30万亩,生物防治70万亩(防治任务及资金分配见附件)。

四、时间安排

3-5月份,实地调查各市县蝗虫发生动态,上报虫害监测预报结果。

5-7月份,广泛宣传,严密监测,做好防治资金、技术及物资的准备。各测报站、点根据虫害发生发展态势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掌握虫情发生发展动态。聘请有关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6-8月份,全面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根据虫害危害情况,省市县技术部门统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虫害防治一线,及时指导群众安全用药、科学防治,有效控制虫害扩散蔓延,坚决杜绝草原虫害大面积爆发。

9月份,积极开展秋蝗清除,并结合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等方法,进行草场生态综合治理。根据今年防治情况,开展秋蝗越冬基数调查,为来年草原虫害综合防控提供依据。同时,各级各部门开展虫害防控总结工作,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草原虫害防治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目标责任。各有关市县要成立由草原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的草原虫灾防治指挥部,夯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落实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细化防治目标和任务,提出资金使用意见,加强督促和指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科学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一是由省草原工作站负责虫情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处理标准,建立虫情周报、月报和专报制度,促进草原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二是在蝗虫发生和防治期,各有关市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按相关要求,抽调业务骨干深入蝗灾防治一线,严密监测虫情发展动态,实行周报制,并于每周二上报省草原工作站,确保灾情信息畅通。三是完善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体系,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通讯器材,改善目前现有的测报手段和条件,全面提高测报力量。四是积极培养农民群众定点测报员,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群众监测队伍,群防群治,提高草原虫害防治水平。

(三)加强科学指导,制定防治方案。一是省草原站牵头有计划地开展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的试验、示范,为我省草原蝗虫的长期持续控制,探索好方法和新措施。二是在防治工作中,省、市、县业务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深入蝗防一线,开展防前技术指导、防中督促落实、防后检查总结,积极参与和掌握蝗防全过程。三是继续加大草原虫灾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在小面积天然草场中,大力推广牧鸡灭蝗技术,在有效控制虫害的同时提高当地群众的养殖效益。四是继续坚持虫害防治与草场翻耕补播等生态恢复措施相结合,有效提高虫害灭治效果。

(四)广泛宣传动员,提高群防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传单等)向社会广泛宣传草原蝗虫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必要性,努力提高农民的草原防蝗意识。充分利用科技下乡、乡间集会等大型活动,采取现场讲解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草原蝗虫防治的新药剂和新方法,使广大群众对草原蝗虫的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有认识并接受,以减少化学防治给畜牧业生产及草原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使农民群众自觉防治,主动投工、投劳、投资,确保全省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2016年草原虫害防治任务及资金分配表 附件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