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 扬帆启航——2015年陕西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正式启动

11.08.2015  13:26

 

 

 

 

8月7日上午,陕西省总工会启动了以“爱心助学,扬帆启航”为主题的2015年全省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陕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白阿莹,省委高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董小龙,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树红以及省总厅级领导出席,部分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或主管主席,省属产业工会及部分直属企业工会的领导也参加了本次活动,省总副主席王宏兵主持会议。

据悉,我省工会开展的“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已经分别有十三个年头。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下,全省工会对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助学、就业帮扶已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助学活动已成为陕西工会帮扶工作的品牌工程。为了做好2015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省总工会于7月7日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2015年全省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的通知》,对今年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做了精心的部署和安排,活动从7月上旬开始,到9月上旬结束。助学对象是进入全省工会系统困难职工档案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的子女。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今年全省工会的“金秋爱心助学”活动的帮扶形式分三个层次:一是“普惠性帮扶”,对困难职工帮扶档案中考入高等院校的困难职工子女给予每人不少于1000元的助学金;二是“一次性帮扶”,对考入一本高等院校特困职工家庭的优秀子女给予每人5000元的助学金;三是“精准帮扶”,对品学兼优考入211或985高等院校的特困职工家庭子女,进行连续四学年每年资助5000元的“扬帆计划”。

启动仪式上,省委高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董小龙作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赞誉了多年来我省工会系统开展的“金秋爱心助学”活动,他指出今年陕西省总工会在过去“普惠性” 助学帮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特困家庭优秀子女一次性大额帮扶和对考入211或985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特困家庭子女,进行连续四年助学精准帮扶,这是工会帮扶工作的创新和深化,是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有力举措,是提高工会帮扶工作精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高教工委系统将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助学活动的有效衔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入学或完成学业,为“百年树人”大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树红在启动仪式上对2015年全省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他指出,2003年以来,我省工会广泛实施助学工程,12年来,全省工会共筹措助学资金2.1896亿元,资助19.51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受到职工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已经成为我省工会组织一个有影响力的帮扶品牌,实践表明,工会金秋助学活动是一项关注民生、关心教育、关爱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子女的德政品牌工程,也是一项体现爱心、温暖人心、凝聚信心的民心爱心工程。今年全省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的新措施是在对困难职工子女给予每人不少于1000元的普惠助学帮扶基础上,推出了对特困家庭优秀子女一次性大额帮扶和“金秋爱心助学”之“扬帆计划”,就是对考入211或985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特困家庭子女,进行连续四年助学帮扶,一直帮其完成大学学业,这是今年创新提高工会帮扶工作精准化水平的新亮点。

周树红要求各级工会要首先抓好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家庭助学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科学合理制定金秋助学活动方案,建立健全困难学生助学帮扶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加强与教育、民政、扶贫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将困难职工子女纳入政府帮扶体系。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职工互助帮扶机制,开展优势企业帮扶困难企业职工子女、劳模结对帮扶、冠名助学、对口资助、社会助学、捐赠学习用品等活动,不断扩展助学筹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地方和产业工会及企业的助学配套力度,力求在帮扶形式、措施及标准上更切近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实际和多元化需求。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和规矩意识,简化助学申报程序,按照“依档施救”的原则,严格审核标准,不得随意扩大帮扶范围,不得优亲厚友,不得重复帮扶,对于助学活动确定的助学对象要在单位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报刊、网站等宣传阵地作用,积极联系社会主流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跟踪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情况,广泛宣传社会助学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省总工会对捐资5000元以上的个人、捐资10000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将在陕西工人报进行通报表扬,不断提高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会助学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持工会助学活动中来。最后,周树红强调,随着高校录生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已陆续展开,全省各级工会要共同努力,以满腔热情,务实、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迅速认真负责地全面完成好今年的工会助学帮扶活动,为建设“三个陕西”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