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陕西文物工作十件大事

23.01.2015  13:54

导读: 陕西省七处丝绸之路文物点申遗成功,省政府公布2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两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陕西省七处丝绸之路文物点申遗成功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大会审议,我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7处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时八年的丝路申遗圆满成功,也是陕西省时隔27年又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突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根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客观实际,将原来项目名称更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省丝路遗产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标志着以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理念和方法得到了认可,对提升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2、省政府公布2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9日,陕西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2处,其中古遗址70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73处、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55处、石窟寺和石刻12处、其他6处和合并项目1处,我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11处。此次遴选充分考虑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列入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新型遗产的列入也成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大特点。此外,在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还收录了近年来我省在各类型文物专题调查、考古发掘中的重要成果,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中发现的重要遗址遗迹。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从数量和遗址类型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陕西作为文物大省所应有地位。      3、陕西省两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4月9日,“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由我省推荐的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和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项目成功入选。这是继2012年神木石峁遗址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又一次取得的新成就。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各类文物共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和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石鼓山墓地青铜器的出土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次精彩亮相,更堪称为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渭河故道,共发现“厨城门一号桥”、“洛城门桥”、“厨城门二号桥”、“厨城门三号桥”、“王家堡桥”、“厨城门四号桥”和“厨城门五号桥”共3组7座渭桥;渭桥遗址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北渭河古桥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桥梁学研究的空白;此外在渭桥遗址中出土的“康熙通宝”等清代遗物揭示了渭河河道西安段大规模北移的年代应当不超过清康熙时代,遗址研究对渭河变迁史、关中环境史的复原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陕西历史博物馆蝉联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荣获第11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该馆继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专题陈列《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墓壁画馆《唐代壁画珍品展》之后第四次获此殊荣,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连续四届蝉联此奖项的博物馆,为陕西博物馆事业争得了荣誉。“巧手良医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的一个特殊展览,展览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均突破了传统观念,充分展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文物修复科技保护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展览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价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陕西大遗址保护模式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陕西是文物大省,拥有大量展现我国重要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文化遗址,同时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城市周边,饱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严峻压力和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凝练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保护理念,探索出了以“国家公园、集团运作、市民公园、民营建设和退耕还林”的五种成功保护运作模式。陕西“四个结合”和“五种模式”做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推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文物活起来”重要指示的鲜活经验。2014年4月,经省委上报,中央办公厅以“陕西坚持‘四个结合’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为题在内部信息刊发并呈送中央领导,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6、西安城墙南门箭楼展示工程竣工对外开放      西安城墙南门箭楼始建于明洪武11年(1378年)。民国15年(1926年)10月19日,永宁门(南门)箭楼在“二虎守长安”战役中失火被毁。在探明原箭楼区域文物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历史资料和参考现存北门、东门、西门箭楼形制,采用轻质钢结构、木柱结构和仿古砖瓦结合的方式,建设了轻型、可逆和内部空间相对较大的保护性设施,在满足箭楼遗址的保护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南门箭楼外在形象和遗址本身的展示需求。2014年9月6日,西安城墙南门(永宁门)箭楼遗址保护性展示工程正式完工,恢复了南门城楼、箭楼和闸楼完整的文物保护展示体系及历史风貌。南门箭楼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对加强西安城墙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展示、西安城市中轴形象塑造展示、西安城墙永宁门综合展示和西安城墙文化体系展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提升西安古城形象的新亮点。      7、秦兵马俑文化景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14年12月11日,以秦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和广场环境改造项目实施为标志,在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的秦兵马俑文化景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在经过省级重大文化项目评审会审议通过的《秦始皇陵文化景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秦兵马俑文化景区包括兵马俑馆区、陵园区两大部分,其中兵马俑馆区包含秦俑馆大门建设和广场环境改造项目、一二三号坑展厅维修改造工程、博物馆动力中心建设工程共3项内容。项目将在现有设施条件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将长期以来被分割成为两个景区的陵区(秦始皇帝陵景区)和俑区(兵马俑景区)连接起来,同时通过科学规划的新景区旅游路线,将建设铜车马博物馆、水禽馆、铠甲馆、精品文物博物馆、科技考古中心、数字博物馆、4D影院等景点连接起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院和文博旅游目的地。      8、陕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建国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2014年,陕西省全面推进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年共投入1500万元用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各市积极完善普查机构,以县为单位建立了普查工作队。同时,针对我省普查工作的中心任务共举办五期培训班,近600名普查骨干参加了本轮培训。目前,在国家可移动文物信息登陆平台中,陕西省已录入文物信息30余万件(组),录入数据量居全国首位。同时,为加强对佛教寺院的文物管理工作,与省佛教协会在全国首次举办了“陕西省佛教寺院文物管理培训班”,在提升佛教界人士保护佛教文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好我省佛教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工作的同时,很好地配合了全世界参加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僧侣在陕西各寺院的参访活动。      9、西安碑林博物馆荣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单位”      2014年11月,经层层选拔和推荐,西安碑林博物馆被公安部评为陕西省唯一一家“全国119消防奖先进单位”,也是全国唯一荣获此项殊荣的文博单位。长期以来,西安碑林博物馆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从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制的层层落实到组织全馆职工模拟实战进行演练,从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到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不断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和夯实消防安全工作基础,创造性地实施了“护城河工程”“防火墙工程”“送平安工程”和群众信息员网络等全新举措,实现了“人人参与防火患、群防群治保平安、齐抓共管促稳定”的良好局面。此项荣誉来之不易,既是对该馆狠抓消防安全工作成绩显著的肯定,也是对全省文物系统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实绩的褒扬。      10、陕西省出版全国首套地域文化遗产中小学教材      2014年,积极做好将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践工作。由省文物局组织出版的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教材《陕西历史文化遗产》正式出版发行。《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丛书教材一套22册, 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体系。该丛书以学段为单位,强调知识趣味性、思维逻辑性和内容文化性并重,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加深对陕西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和爱家乡的热情,增强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该丛书全面反映了陕西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对陕西文化遗产的系统整合,发挥了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和陕西历史文化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辅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