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25.02.2016  10:03
    2015年,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以及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影响,全省经济一直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为统领,努力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审时度势,强力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稳增长”政策措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积极因素有所增加,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回升。     一、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延安、榆林和西安三市影响最大     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15位,位次较上年后退8位;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但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0.4、0.7和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63亿元,增长5.1%;占GDP比重为8.8%;第二产业9360.3亿元,增长7.3%,占GDP比重为51.5%,低于上年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7213.93亿元,增长9.6%,占GDP比重为39.7%,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延安和榆林2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8市1区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安康、杨凌和商洛增速排名全省前三位,分别增长12.3%、12.2%和11.2%;延安、榆林和西安3市排名全省后三位,增速分别为1.7%、4.3%和8.2%。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市一区中,安康和商洛2市增速分别提高0.6个和0.2个百分点,其余8市1区生产总值增速全部继续回落,回落幅度小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仅宝鸡和杨凌2个区市,分别回落0.4个和0.3个百分点;西安回落幅度与全省持平;回落幅度排名前三位的为榆林、延安和铜川,分别回落4.7个、4.5个和2.2个百分点。与三季度相比,十市一区生产总值增速均止跌回升,其中回升较快的是延安和铜川,分别回升了1.4个和1.2个百分点;回升最慢的是咸阳,回升0.1个百分点。     从绝对值看,西安、榆林和咸阳生产总值继续排名前三,分别为5810.03亿元、2621.29亿元和2155.91亿元。     2015年,全省经济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主要是受延安、榆林和西安增速大幅回落拖累所致,延安、榆林和西安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4.5个和1.7个百分点,直接拖累全省增速0.68个、0.30个和0.54个百分点(3市合计1.52个百分点)。尽管安康、杨凌、商洛和宝鸡均保持了10.4%以上的增速,但由于这4个区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8.09%,其快速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随着延安、榆林、铜川和渭南4市经济增速回落,其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有所下降,而汉中、安康、商洛、杨凌、宝鸡、咸阳和西安7个区市的占比则均有所提高。     二、工业经济增速换挡,运行趋势稳步回升,榆林、西安、咸阳和铜川增速下滑明显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384.84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5.8%,增速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分能源和非能源工业看,能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非能源工业增长13%。     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延安、榆林和西安3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8个区市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商洛、安康和杨凌分别以18.0%、17.6%和13.2%的增速排名全省前三位;延安、榆林和西安排名全省后三位,增速分别为-1.2%、4.2%和6.6%。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市一区增速全部回落,其中,安康、商洛、杨凌和宝鸡4区市增速回落幅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铜川与全省持平;其余6市增速回落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回落幅度最大的是汉中,回落了8.1个百分点,延安、榆林和咸阳分别回落6.1个、5.8个和5.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小的是安康,回落0.7个百分点。与三季度相比,除商洛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以外,其余10个区市增速均微幅回升,其中回升幅度较大的有铜川、延安、汉中和杨凌,分别回升1.9个1.5个、1个和1个百分点。     从绝对值看,前三季度榆林以1562.03亿元排名第一,西安和咸阳分别以1174.67亿元和974.27亿元排名第二、三名;延安退出前三名,以705.26亿元排名第五,排在宝鸡之后。     2015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能源产品量价齐跌等不利因素始终困扰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致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大幅回落至个位数(增速较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受煤炭、原油产品量价齐跌、用电需求减少等影响,全省能源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省八大支柱工业中,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和5.4%,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6.5个和4.7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38个和0.5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主要是受榆林、西安、咸阳和延安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影响所致。2015年,榆林、西安、咸阳和延安4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均超过了4.5个百分点,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影响全省增速1.28个、0.75个、0.73个和0.61个百分点,4市合计影响全省增速3.36个百分点;汉中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8.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但因其仅占全省比重3.79%,只影响全省增速0.31个百分点;杨凌、商洛、安康和宝鸡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较上年有所提高。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西安、延安和榆林对全省的拖累明显     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8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9.8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虽然较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较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6%;民间投资增长7.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     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除榆林、西安和延安3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其余8个区市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8个区市中,铜川增速最低,为16.4%,其余7区市增速差异不大,基本都在20-23%之间。其中,增速最快的为杨凌和安康,均为23.0%,宝鸡分别以22.5%的增速排名第三位;榆林、延安和西安排名全省后三位,增速分别为-18.8%、-13.5%和7.3%。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市一区中,汉中、安康、宝鸡和咸阳4市增速加快,分别比上年提高2.3个、1个、0.7个和0.5个百分点,其余7个区市增速继续回落。其中,西安回落幅度最大,由上年同期增长14.6%变为下降13.5%,降幅高达28.1个百分点;榆林和延安分别回落6.4个和5.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小的是商洛,回落0.3个百分点。与三季度相比,除西安、榆林、渭南和安康4市增速继续放缓以外,其余7个区市增速缓慢幅回升,其中,回升最快的是延安,回升了6.2个百分点。     从绝对值看,西安、咸阳和宝鸡名列前三位,分别为4930.98亿元、2963.14亿元和2520.59亿元。     2015年,受煤炭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省投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较大回落,全年增速比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主要是受西安、延安和榆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拖累所致,2015年,西安和榆林固定资产投资各季度均为负增长,延安前2个季度也是负增长。其中,西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1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全国23.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5个百分点,直接下拉全省增速6.99个百分点;榆林和延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均直接下拉全省增速0.37个百分点,3市合计影响全省增速7.72个百分点。汉中、安康、宝鸡和咸阳4市受益于民间投资和重点项目投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汉中第三产业和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7.5%;民间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3.6%,较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市亿元以上项目113个,本年累计完成投资203.9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2%;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8.06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较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安康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2015年,安康市安排了200个市级重点项目,比2014年增加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5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76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稳中趋好,除榆林、西安和延安外各区市增速相对稳定     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055.06亿元,增长7.7%,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渭南、铜川、咸阳、安康、宝鸡、杨凌、汉中和商洛8个区市增速高于全省增速,其中铜川、渭南和咸阳排名全省前三位,增速分别为13.9%、13.9%和13.8%;榆林、西安和延安3市增速低于全省增速,增速分别为5.8%、10.1%和10.5%,排名全省后三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市一区中,除安康和商洛增速分别加快1个和0.6个百分点,杨凌持平以外,其余8个区市增速全部回落,其中,延安回落幅度最大,回落3个百分点,西安和榆林分别回落2.7个和1.8个百分点,以上3市回落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和汉中5市回落幅度在0.1-0.5个百分点之间。与三季度相比,全省消费市场继续回升,除安康持平以外,其余10个区市增速均微幅回升,其中,商洛回升最快,回升了3.1个百分点。     从绝对值看,西安以3405.38亿元排名第一,宝鸡和咸阳分别以612.84亿元和601.59亿元排位第二、三名。     2015年,在国内产能过剩、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消费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全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总体表现较为稳健,但受经济大环境及各地自身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分地区看,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2市受能源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增速远远落后于关中和陕南两个区域。其中,榆林增速最低,仅增长5.8%,低于全省增速5.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增速最高的铜川8.1个百分点。榆林、西安和延安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大幅回落直接拖累了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定增长。铜川市受益于乡村消费市场发展活跃和餐饮收入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9%,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7%,乡村实现零售额增长19.1%,餐饮收入增长23.3%;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娱乐逐步成为引领消费较快增长的新热点。     五、财政收入增速平稳,榆林、西安和咸阳对全省的贡献度提高     2015,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59.8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增速较三季度加快0.9百分点。全省财政支出4375.5亿元,比上年增加413亿元,增长10.4%,增速较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除延安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其余10个区市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杨凌以16.7%的增速排名第一,西安和咸阳分别增长16.3%和16.1%,排名第二、三位;延安、渭南和商洛排名后三位,增速分别为12.0%、12.5%和12.8%。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市一区中,榆林加快0.5个百分点,西安持平,其余9个区市全部回落。其中,杨凌增速回落幅度最大,回落了7.8个百分点,渭南和商洛均回落了2.5个百分点,汉中回落1.9个百分点以上4个区市增速回落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回落幅度最小的是咸阳,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三季度相比,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回升0.9个百分点,十市一区中,安康、杨凌和渭南3市增速回落,其余8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回升最快的是安康,回升了6个百分点,咸阳回升5.7个百分点,排名第二;回升幅度最小的是榆林,也回升了1.2个百分点。     从绝对值看,西安、榆林和延安继续排名前三位,分别为650.91亿元、295.59亿元和161.14亿元。     201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非税收入的较快增长,全年非税收入完成769.7亿元,同比增长38.7%,其中专项收入228.8 亿元,增长85.4%。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煤炭、石油等产品需求放缓、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落实“营改增”、降低小微企业税负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税收增长造成了较大影响,全年各项税收收入完成1290.2 亿元,同比下降3.4%。分地区看,主要得益于榆林、西安和咸阳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其中,榆林增速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西安持平,咸阳回落0.1个百分点,以上3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0.1%,其稳定增长对全省的贡献度有所提高。     六、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继续扩大,除宝鸡和汉中持平以外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均有所提升     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9695.6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3.4%,比上年同期的52.7%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宝鸡和汉中非公经济占比均与年同期持平,其余9个区市非公经济占比均较去年同期提升,其中,提升幅度排名前三的是杨凌、延安和铜川,分别提升3.0个、2.4个和1.9个百分点。安康、杨凌和商洛非公经济占比排名前三名,分别为54.2%、53.6%和53.1%;占比最低的依旧为延安,仅占23.4%。     从绝对值看,西安、咸阳和榆林非公经济总量排名全省前三位,分别为3066.88亿元、1123.21亿元和1074.81亿元,咸阳超越榆林排名第二。 2015年,随着三星、比亚迪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强生、韩国SK等500强企业落户陕西,有效地刺激了陕西工业非公经济发展,为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全省工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       信息来源:陕西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