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畅通慈善发展“毛细血管”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启动第三届慈善项目推介会,这也是广州市政府连续第三年举办此活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致力在慈善事业发展领域实施体制机制创新。自2013 年起,广州市每年举办一届慈善项目推介会,连续两届已有220 个慈善组织的770 个慈善项目对接慈善资金近7.5 亿元,实现慈善资源有效对接、慈善事业公开透明、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广州是如何做到慈善项目快速发展的?这主要归结于该市的慈善事业抓住了5 个关键词,形成了“十字诀”。
首要关键词:“法治”。广州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最早出台规范慈善募捐地方性法规的城市。2012 年5 月1 日起实施的《广州市募捐条例》,本着放管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开放公募权,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垄断公募权的格局,使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都可以依法开展公募;另一方面严格规范募捐活动,一视同仁,对募捐组织的募捐方案、募捐行为以及工作成本、信息公开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募捐主体、管理主体和募捐规范模糊甚至空白问题,对社会关注的“募捐行为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工作成本高和超募假捐乱用”等现象起到很好的预防和遏制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搭台”。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按照“ 政府搭台、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运作,改变了之前政府大包大揽直接开展慈善募捐、直接干预慈善资源配置的观念,推动慈善回归民间。通过政府搭台,逐步建立起慈善资源供需“ 信息池”。一方面,推动慈善组织上舞台唱主角,以项目找资金,吸引社会认捐;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可以自由选择慈善项目,自愿捐赠;爱心企业还可发布捐赠、资助需求,寻找慈善组织合作对接,真正实现慈善需求有效对接。广州市还适应信息和新媒体时代发展,打造“365×24”的网上推介会。
第三个关键词:“ 竞争”。2008 年广州慈善组织不足百家,到2014 年已超过千家,发展迅速。2012 年开放慈善组织公募权后,慈善组织争取慈善资源的氛围日益“ 火热”。2013 年首届推介会结束后,一些慈善组织申报的项目没有筹到资金,跑过来问组委会工作人员:“我们要的钱怎么办?”还是以前的“等、靠、要”思维。也有一些组织虽没有募集到项目资金,但感谢政府搭建了推介会平台,让他们看到了差距,“下次还要再来”。到2014 年第二届推介会,慈善组织争相推介、主动“营销”慈善项目的气氛明显增浓。两届推介会慈善项目对接资金从3.34 亿元提高至4.16 亿元,项目对接率从42%提高到60.6%,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慈善活力。
第四个关键词:“联合”。广州是慈善的热土,推介会更加助推了慈善联合的力量。穗星百家米项目,从最初仅限于社区的贫困帮扶活动,到广泛与媒体、企业、商会等20多个机构合作,全城响应,将“汇百家之米,聚众人之福”古老风俗演绎成为倡导全民公益理念、促进社会互助氛围的年度城市公益活动品牌。每年一度的“益动广州”“自行车慈善行暨公益嘉年华”“广州马拉松慈善方阵为爱奔跑”,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慈善联合体的形象片。作为推介会“主力军”的广州市慈善会,充分发挥筹款和资源优势,不仅专门设立“相伴成长”慈善组织助长专项基金资助草根慈善组织发展,还主动与民间慈善组织联合募捐,为他们牵线搭桥、对接资源。2014年推介会期间,广州市成立了广东省首个公益慈善联合会,为助力公益慈善界的联合探索经验。
第五个关键词:“透明”。透明是慈善的基本要义,是提升地区慈善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推介会全程围绕“ 透明慈善”做足功课。建成广州慈善网,所有推介会的慈善项目方案、资金募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在信息平台上公开。成立全国首个地区性独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会计师、媒体人和知名慈善人士组成,全部为志愿性质,体现独立性、民间性、广泛性、专业性和志愿性特征,对广州地区各类慈善组织的慈善募捐活动、慈善资金使用管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信息公开等情况进行独立监督。为不断促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监督权,2014年推介会期间,广州市民政局联合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制订了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募捐透明度评价指标,围绕信息公开内容的完整性、及时性、守法性三个方面对慈善组织募捐活动透明度进行评估,每季度向社会公开慈善组织募捐透明度评价结果。今年广州市民政局还推出慈善项目二维码认证,社会公众只要扫扫二维码,慈善项目实时信息便一览无余。
慈善组织的发展与公众的参与度,被视为一个城市的爱心温度计。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慈善理念的普及,有调查显示近八成广州人“ 想帮助有需要的人”;而广州市的慈善组织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